_首圖-750x422.jpg)
遠在鱷魚成為生態恐怖片的巨星前,有個比電影離奇的鱷魚怪譚就已成為大街小巷的熱門話題。這個都市傳說的版本眾多,不過情節大同小異:被飼主沖下馬桶的小鱷魚,不但在下水道成長茁壯,甚至經由水管襲擊人類住家。

《惡靈古堡2》就開過「下水道鱷魚」的玩笑。
事實上,在 1930 年代,的確有紐約市民在人孔蓋附近目擊小鱷魚出沒,即使沒人能證明鱷魚來自下水道,這則缺乏科學根據的傳聞仍不脛而走,也成為作家湯瑪斯品瓊 (Thomas Ruggles Pynchon) 與電影編劇約翰塞爾斯 (John Sayles) 的創作靈感之一。前者寫出了小說《V.》,後者則在 1980 年交出了鱷魚恐怖片的革新之作《大鱷魚》(Alligator)。
模仿是創新的開始,這句話用在賽爾斯身上十分貼切。《大鱷魚》的劇本無論在角色設計,或敵暗我明的懸疑效果上,皆是向《大白鯊》取經的優秀範本。但賽爾斯在模仿之餘,也不忘擅長的殘酷幽默與社會批判。「下水道的鱷魚」成為官商勾結、環境污染、新聞封鎖,與動物棄養等問題的集合體。市長等一干始作俑者更被闖入婚宴的巨鱷咬殺殆盡。除了帶入社會議題外,《大鱷魚》遠離鱷魚電影慣用的沼澤與叢林,轉向我們熟悉的都市空間,也為電影帶來耳目一新的效果。

《大鱷魚》的成功,讓鱷魚與鯊魚成為分庭抗禮的對手,並在水中生物恐怖片的市場展開永無休止的鬥爭。賽爾斯筆下的環保訴求,也多為後繼者模仿沿用。
義大利於 1989 年推出的名作《奪命大鱷魚》(Killer Crocodile) 就出現鱷魚受有毒廢棄物影響而攻擊人類的情節。1987 年的澳洲片《神出鬼沒吃人鱷》(Dark Age) 則假借澳洲鱷魚的存留問題,進一步探討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至今仍被譽為澳洲最優秀的鱷魚電影之一。相對的,1991 年的《大鱷魚2:突變》(Alligator II: The Mutation) 僅是將首集故事老調重彈,反而淪為缺乏原創精神的剝削片。
到了九零年代,隨著動保意識的抬頭,主打人獸相殘的生態恐怖片不再吃香。《侏羅紀公園》在 1993 年掀起的恐龍熱潮,也讓水準參差不齊的鱷魚電影難以招架,因此 1999 年的恐怖喜劇《史前巨鱷》(Lake Placid) 可說是由主流片商操盤,以更精緻的品質與特效殺出血路的新挑戰。片中活靈活現的鱷魚,確實重新定義了電影鱷魚的技術水平,也展現史坦溫斯頓工作室從《野蠻遊戲》(Jumanji) 累積至今的研究成果。然而《史前巨鱷》的內容不盡理想,它在恐怖與喜劇元素的拿捏失衡,導致兩面不討好的結果,乾澀的笑料拖累劇情節奏,驚嚇效果也差強人意。
《史前巨鱷》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不過它令人跌破眼鏡的和平結尾,卻為之後的鱷魚片點出一條新的方向。人與獸的衝突不一定要以你死我活收場,就算無法和解共生,主角也會盡量以傷害最小的方式驅逐(或消滅)對方,而非像二十年前的《大鱷魚》將巨鱷炸的粉身碎骨。這個概念早在《神出鬼沒吃人鱷》就已經存在,但二十一世紀的鱷魚電影搭上動保議題的順風車,將它發揚光大。
這個轉變到了 2000 年的《兇鱷驚魂》(Alligator Alley) 顯的更為極端,人類與鱷魚的分界變的模糊不清。而在 2007 年的《萬鱷巨獸》(Primeval) 裡,人性已經變成比鱷魚更可怕的事物。它的劇本甚至擺了觀眾一道,從獵捕食人巨鱷的故事,搖身變成逃離殘暴軍閥的驚魂記。原先帶來恐懼的鱷魚,卻在最後成了救星。

《兇鱷驚魂》(Alligator Alley),劇情異想天開的鱷魚電影。
2007 年是鱷魚電影史嶄新的一頁。《萬鱷巨獸》與來自澳洲的《黑水》(Black Water) 及《兇鱷》(Rogue) 奠定了氣氛更寫實、架構更精簡的「小而美」創作路線,以貼近自然的恐懼感,取代過去將鱷魚妖魔化的誇張手法。
當然,這個趨勢不代表鱷魚怪獸就此銷聲匿跡。寫實鱷魚片與鱷魚怪獸片一向處於光譜的兩端,而近年來,後者更肆無忌憚的將鱷魚揉製成無堅不摧、水陸制霸的鋼鐵巨獸。二十一世紀的鱷魚電影,就在這兩種風格的商業競爭下,締造出第二波的黃金期……
繼續看下一集 >> 在《鱷魔》之前:那些縱橫恐怖電影的鱷魚們 (三):《黑水》《大鱷魔》《一池到底》
電影資訊
鱷魔 Crawl
- 上映日期
- 2019/07/12

導演
劇情
海莉(卡雅斯考達里奥 飾)在一場強大的颶風襲擊佛羅里達州的家鄉時,不顧撤離的命令堅持要去尋找失聯的父親(巴瑞派伯 飾)。在她家中僅容爬行的空間當中發現受重傷的爸爸,而且兩人還被暴漲的洪水給困住了。隨著強烈風暴持續逼近,海莉和她的父親發現最可怕的並不是上漲的水位,而是隱藏在水中的生物......。
- IMDB
- 6.3
- Rotten Tomatoes
- 82%
- PTT
- 好雷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