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上半年度聲勢最大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 上週日晚間 9 點在公視、HBO Asia、CATCHPLY ON DEMAND 三大平台盛大聯映,當晚,在公視一分鐘瞬間最高收視率有 1.14 的亮眼成績,但 HBO Asia、CATCHPLY ON DEMAND 的播出皆遇到狀況,HBO Asia 遭反應畫質不佳,CATCHPLY ON DEMAND 更是平台當機無法播出(目前官方說法是因湧入超出預期的流量導致無法負荷),雖說狀況連連,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首集播出的迴響與反應之高,關注程度可說是近年最熱之一。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工作關係,目前已將此劇全數看完,並且相信這是一部有機會能改變現今台劇體質、打開社會對話的戲劇,這片土地等這部戲劇太久了,所以此文章將先從產業面剖析《我們與惡的距離》特立獨行的合作案例,接著佐以看點和全劇劇評,提供讀者對此劇有更多的了解與解讀方向。
*劇評絕不爆雷,請安心閱讀。
首部「大數據」劇本 鎖定觀眾精準描寫
從產業面說起,《我們與惡的距離》由公視推動,且在文化部的「前瞻計畫」第一期特別預算補助下,以約 4300 萬台幣製作 10 集,金鐘編劇呂蒔媛構思劇本多年,同時也是全台第一起案例以「大數據」實驗的劇本合作。影視作品使用大數據分析,無非是希望能從網路上的「關鍵字」篩選,進而以最精準的角度切入,讓作品題材打中目標受眾,讓資方清楚投資在哪一部份的閱聽眾,也希冀創作者更有方向編寫劇本題材。

公視、呂蒔媛與資策會三方合作劇本開發
而此次的「大數據分析」則是由行政院科技部提供預算,公視、呂蒔媛與資策會的三方合作,一步一步朝著拆解數據以利劇本的方向前進,然而之後並未體現在劇本上,深究原因為數據冰冷,無法描繪出人性的輪廓樣貌,劇本不夠扎實。雖然最終成效不佳,但製作台劇的思維已經在改變,且是由政府帶頭。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在首映記者會更大讚前瞻預算的成功,也直言:
「要把戲劇品牌擦亮,被認同、認可,進而喜愛,打動國內的觀眾,更要打動全世界的觀眾,這部作品做到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公視、HBO Asia、CATCHPLY ON DEMAND 三大平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