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那些年,我們永遠錯過的蝙蝠俠電影 (四):從此以後,黑暗騎士成為蝙蝠俠的專屬名號

自從「蝙蝠俠之父」鮑勃肯恩 (Bob Kane) 在 1939 年創作出蝙蝠俠之後,數十年來這位蒙面十字軍的外型、道具與體型一直在變化,但是他仍保有 DC 漫畫英雄的那種完美性格:有時樂觀,有時嫉惡如仇,但永遠正面,從不讓自己的性格像是被他打倒的反派一樣充滿瑕疵。而早就看緊身褲非常非常不順眼的漫畫大師法蘭克米勒 (Frank Miller),當然樂意把這位有著溫暖笑容的正義使者,徹底改造成永遠臭臉的黑暗騎士。你猜怎麼著,大家愛死了,包括了所有拍過《蝙蝠俠》(Batman) 系列電影的導演們,他們都希望自己是把米勒版蝙蝠俠搬上銀幕的那個人。

蝙蝠俠 漫畫大師 法蘭克米勒 (Frank Miller) 創作了 黑暗騎士回歸

漫畫大師法蘭克米勒

 

*前情提要:【專題】那些年,我們永遠錯過的蝙蝠俠電影(三):不要歡樂與黑暗,那要不要來點番茄醬?

 

來自內心的「黑暗」

1986 年米勒創作了《黑暗騎士歸來》(The Dark Knight Returns),這部漫畫可以說是史上最黑暗的蝙蝠俠故事結局。在二代羅賓被殺身亡後,又老又殘但不窮的 55 歲布魯斯韋恩,決定重出江湖再度懲治罪惡。米勒從 70 年代蝙蝠俠的一個名號「黑夜偵探」(Darknight Detective) 裡,加入了自己的創意,他叫蝙蝠俠為「黑暗騎士」(Dark Knight)。這個黑暗騎士不但身處自己最黑暗的身心狀況,還要像是騎士唐吉軻德一般,不自量力地對抗超人、不自量力地對抗無法忍受有人挑戰權威的美國政府、不自量力地對抗自己的年齡與衰退的體力。

1986 年,法蘭克米勒 創作了《黑暗騎士回歸》(The Dark Knight Returns)

《黑暗騎士歸來》

米勒的黑暗很明顯與其他人不同,對他來說不是畫些暴力畫面就叫做黑暗。他的黑暗漫畫完全是黑自內心,漫畫裡的主角們,永遠在進行深入內心的黑暗面探索。這讓《黑暗騎士歸來》裡的那些誇張荒謬的暴力畫面,反而變成是漫畫裡的陪襯。蝙蝠俠自咎於羅賓之死,卻又苦於價值觀無法看淡世道逐漸混亂無序,再也沒有人能規勸他或聽他訴苦。

他不願隨波逐流,只好變成希臘神話裡獨力承擔整個地球重量的阿特拉斯 (Atlas),把全球的犯罪責任往心上擱著,但是布魯斯卻連聳肩也不肯。這種純屬自願的近乎自虐行為,讓蝙蝠俠從城市義警,瞬間上升至為世人犧牲的神格地位。蝙蝠俠一夕間變成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薩,而這位菩薩已經身軀殘破、心神崩壞,咬牙直到鮮血迸出卻還不肯倒下。

法蘭克米勒把他心中最黑暗的角落,透過蝙蝠俠與夜魔俠呈現在純真的讀者面前。

《黑暗騎士歸來》:遵守不殺信條的超級英雄,「被迫」犯了殺戒。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