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晚上,這位默默無名印裔導演的第三部長片電影就要上映,而這部電影在前幾週舉辦的初期試映評價很差,電影公司雖沒有太多意見,但他已經聽說大多數觀眾走出放映室時,臉上一團迷惑,而不是釋然放鬆的表情──不是那種「我一定要來二刷」的表情。而此時,他看到了紐約時報的影評已經出爐:「……沒有說服力……」「……難以忍受……」「比他前作好一點……」,奈沙馬蘭 (M. Night Shyamalan) 心頭更是一沉,他心想:「這篇影評會毀掉我。」,但他現在還能為《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做什麼呢?什麼也做不了。」
他決定,「我應該開始寫下個劇本了,我應該專心在這個漫畫超級英雄身上。」
這是沙馬蘭的日常,被全世界否定、抑鬱、埋首創作下一個可能不會被否定的題材。從這種魯蛇人生,很難想像奈沙馬蘭其實出身富裕。
雙親從醫、從小在私立貴族學校念書、紐約大學畢業,沙馬蘭根本是天龍國裡的天龍人,是在魯蛇什麼?但是沙馬蘭優異的出身背後,有著一顆極度敏銳的心,敏銳到幾乎一碰即傷,這種細膩心思讓他很容易受到外界評論的影響,但反過來,卻也能讓他在日間無啥客人的家庭餐廳裡,看到服務生微笑眼神中的惡意。
是異材,更是逸材:奈沙馬蘭

年輕的奈沙馬蘭。
1999 年的《靈異第六感》是他的精心傑作──但哪部作品不是他的精心傑作呢?他害怕別人批評的憂慮,多年來已經成為了一種心病,雖然那時的他才 29 歲,心態卻已老邁哀傷,這種古井無波的創作態度反應在他作品的鋪陳方式……別忘了 90 年代是浮誇歡樂的快節奏年代,《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那樣沉鬱自剖的超級英雄電影,差點把蝙蝠俠推入墳墓,大家喜歡的是刺激與驚嚇。
沙馬蘭也很喜歡刺激與驚嚇,但他快不起來,他早衰的內心更喜歡細火慢熬那些刺激與驚嚇,把長鏡頭與定格鏡化為長長的畫布,你得將畫布打開到最後一捲,才能看見那隻銳利的隱藏匕首。

如今的沙馬蘭。
他害怕失敗,只得把驚嚇的迷宮蓋得更大更曲折,以免別人嫌他太膚淺;他希望大家喜歡他,但他又不想讓人太快得知他的好,那顯得太過廉價;光是初期試映評價與首映夜的一家影評,就能把奈沙馬蘭打入抑鬱天牢,這種事在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 或詹姆斯卡麥隆 (James Cameron) 這樣的硬漢身上不會發生──「影評,記得你們是靠我在賺錢」──但他們可是史考特與卡麥隆啊,自己只是一個拍了第三部電影還沒紅的菜鳥小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