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路尚未發達、甚至連日本流行文化都還沒那麼熱的「平成(哥吉拉)年代」,想要在怪獸片之外進一步尋找文字資料補充脈絡,可說是難上加難。雖然當時的紀伊國屋書店是有一丁點機會能找到哥吉拉相關書籍,但這還得克服價錢及語言障礙,對當時的小孩來說也不是甚麼輕鬆事。
至於當時中文資料的水準,若是放進整個哥吉拉在台史來比較,幾乎可以說是處在空前絕後的谷底。

「萬策盡──」
大恐龍 / 嘎吉拉 / 大怪獸 / 酷斯拉 叱吒影壇的哥吉拉,你的名字?
首先,令人意外的是,台灣解除報禁後,質與量都大幅提升的報章雜誌,提及哥吉拉的報導文字其實遠不如昭和年代。我曾在先前談及昭和哥吉拉的文章裡提過,當時報紙版面儘管小,哥吉拉電影卻能看到給予中肯評價的影評,關於電影上映的消息也有平實報導,甚至連圓谷英二談特攝的專欄,也有機會在報紙上全篇刊出。
然而到了 1990 年代,哥吉拉電影在報紙上卻是越來越輕薄。客觀來看,因台日斷交、禁止檯面上文化交流而產生的斷裂,似乎也反映在影劇記者的資料匱乏上;從報導中普遍使用的名稱「嘎吉拉」來看,他們除了電影公司提供的資料外,似乎也只能從英語資料來補充內容。另一方面,當時日本電影的特效技術已被《星際大戰》(Star Wars) 以來突飛猛進的好萊塢特效甩在後頭,尤其《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於 1993 年上映後,更是讓同為特效生物的哥吉拉顯得落伍,再加上當時哥吉拉在台灣票房不振,都使得這些記者的筆調比一知半解又多了些嘲諷奚落。

1993 年 1 月 9 日 聯合報 22 版怪獸迷爭取日語發音。
不過,在這個票房不振、主流媒體不給面子的時刻,也是有一些未來的契機正在萌芽。1993 年《蝶龍魔斯拉》(ゴジラ vs モスラ,現譯:哥吉拉 vs 摩斯拉)上映時的幾則新聞,提到了該片因為採國語發音,而分別遭到南北兩地的影迷抗議,片商也因此另外引進日語原音拷貝,在台北的少數幾廳放映──這可說是台灣怪獸迷第一次在媒體中正式現身。
此外,在與日文翻譯更為密切的台灣出版圈,也總算出現了「哥吉拉」這三個字的翻譯,包括了 1987 年世一書局出版的《恐龍圖鑑大全》,或者 1993 東立出版的《哥吉拉 vs 碧奧蘭蒂》電影改編漫畫等。

1987 年 2 月《恐龍圖鑑大全》翻譯成「哥吉拉」。
然而在這些小地方以外的哥吉拉,依舊是隨記者和電影公司隨便亂叫、任意嘲諷擺弄。除了早先錄影帶翻譯「大恐龍」之外,哥吉拉有時又叫作「大怪獸」,《侏羅紀公園》上檔後又改叫「暴龍」,拉頓當然就跟著叫「翼龍」,王者基多拉則變成了「大水怪」,戴斯特洛伊亞一度還叫「核能大恐龍」,反正也沒什麼知名度和票房,隨便叫叫寫寫就算了。

1994年 1 月 5 日 一般報紙對哥吉拉的描述風格。
這種情況到了 1998 年,忽然迎來了空前轉變:那一年,哥吉拉站上了全台票房的頂端,宣傳廣告橫掃大街小巷、報章雜誌、電視甚至公車車體上,全台各大影廳連月上映不停,也讓牠在台灣總算有了一個鮮明固定的形象,以及一個人人都記住的名字:
「酷斯拉」
(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