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末日之戰》:疫情過後對照現實,更加有趣的經典殭屍電影

距離《末日之戰》上映至今已經十年過去,中間經歷了改變全世界的 COVID-19 疫情,不變的是本片仍居布萊德彼特主演電影的票房之首(當然,不能把他僅是客串的《死侍 2》計算在內),也還是史上商業成績最好的殭屍電影。疫情過後重新觀賞《末日之戰》,片中一些對國際與政治的諷刺與現實對照起來也格外有趣。

這部災難片的製作過程確實也是災難級別,第三幕完全重拍,據稱長達 12 分鐘的莫斯科殭屍大戰被砍掉,製作預算從 1.25 億美元暴漲至 1.9 億,而這一切都源於主演身兼製片的小布

「想拍一部能讓兒子們在成年前可以看的電影,而他們都喜歡殭屍」。

 

前 20 分鐘極其精彩!氣氛營造令人緊張不已

不過,《末日之戰》的前 20 分鐘現在看來仍極其精彩,平凡的一家人(雖然我們知道一定有些不平凡)開始他們看似平凡的一天,世界卻在瞬間變了,場面調度帶來的恐怖感也能讓早已知道這是殭屍題材的觀眾受到驚嚇。一連串的逃亡過程,每個段落都讓人緊張不已,以殭屍片來說氣氛營造實屬上乘。

隨著故事進展,布萊德彼特飾演的主角傑瑞也逐漸從普通愛家好男人,變成一位好萊塢電影中不可少的美國英雄。和英雄敘事頗具有反差感的是,《末日之戰》中有數個可說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片段,科學家竟然滑倒開槍打死自己、傑瑞的老婆在關鍵時刻撥打無線電話間接害死一堆人,還有以色列牆內高歌的人群反而引來殭屍翻牆等等,這些片段都成了往後觀眾回想起這部電影時,印象最為深刻而津津樂道的部分。

 

與 COVID-19 形成強烈的對照效果

而在 COVID-19 爆發之後的現在,回看《末日之戰》,則會出現一種相當奇異的對照效果,如專制又封閉的北韓未必就能有效對抗疫情,疫苗發展過程沒有那麼驚心動魄,卻也無法像電影中描寫的那樣彼此互助而是充滿政治角力等等。片中提及以色列之所以能夠提早對災厄實施應變措施,是因為他們採用了「第十人」制度——當九個人都對某件事情看法一致時,應該要有第十個人擔任反對派;但對照以色列近日引發重大爭議的司法改革,讓人不禁好奇這第十個人去了哪裡?

 

災難般的製作過程,卻收割近 6 億全球票房

談回《末日之戰》電影本身,即使經歷史上數一數二嚴重的製作災難,最後端出的成品仍然強勢收割了近 6 億的全球票房,十年來粉絲持續不斷敲碗續集。有這樣的成績,動作場面的設計功不可沒。從窄小空間的人類殭屍對戰,到空拍呈現龐大殭屍潮,場景更涵蓋陰暗樓梯間、飛機上和可說是鬼影幢幢的多層建築等等,持續帶來不同的感官刺激。

 

在僵屍片中佔有一席之地

正因如此,儘管影評並不太待見這部電影,《末日之戰》仍在動作和殭屍片影迷心中佔有一席之地,主角傑瑞藍恩如釋重負喝下百事可樂(可能是電影史最成功的置入性行銷之一!)一幕,也總會讓人記得。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