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泰國新銳導演 :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 (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 執導,在 2018 柏林影展大獲好評之作《 明天,最後一天 》(Die Tomorrow) 邀請到《模犯生》女主角 : 茱蒂蒙瓊查容蘇因 (Chutimon Chuengcharoensukying) 與《把哥哥退貨可以嗎?》男主角 : 桑尼蘇莞門坦諾 (Sunny Suwanmethanon) 驚喜客串演出:四個大學女生在酒店開畢業派對,沒料到死神已在門外守候;新生代明星在拍攝廣告前一刻意外死亡,當眾人手忙腳亂同時,替補上的青梅竹馬友人默默看著這一切;妻子重病等待換心,以為自己是先走那個,豈知丈夫出差卻成永別;男子自殺前盼望聽前女友說聲 「我愛你」,卻始終聽不到……電影中的六段人生最終旅程,各個直衝人們內心深處!今秋將與你攜手體驗生命之永恆。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這世界每秒鐘就有兩人過世,死亡消縱即逝,但我們也能選擇等待「死亡」到來的那一天。六段看似演繹卻又像紀錄片手法的短片,直談死亡,不怕任何忌諱。死亡常常無預期而來,前一天發生的通常都一如往昔,那些讓人生值得活的日常小事,交織成一部甜蜜又憂鬱、且對命運與短暫人生的一部哲理電影。
導演的話
透過和導演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的對談,讓大家更加了解這部電影:
──當初是為了什麼而拍《 明天,最後一天 》?
以前我不大思考關於死亡,但過去五年,我參加了許多朋友的喪禮,因為各種原因英年早逝,所以我感到死亡比我想像的還接近。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哪一天會是我們的最後一天,或許是五分鐘後。
我們的最後時光永遠都是平凡的日常,所以我想去探索死亡的前一天。這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但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同時藉由整個劇本的書寫與電影的拍攝過程,也是思考死亡很好的機會。
──電影裡的故事都是基於新聞事件,但你也加入了資料片段與訪問畫面。可否談談劇本創作與構思電影結構的過程?
我整理這些新聞好多年,也根據這些新聞寫了劇本,因為這些新聞而去探索死亡的主題。我需要每段都是真實的日常片段,所以我決定讓每段都一鏡到底,把焦點放在日常對話上。它得稀鬆平常但又十分有趣,又不能太特別,所以處理起來蠻困難的,我得去讓這些元素找到正確的平衡。
對我來說,如果寫一個劇情高潮迭起的故事反而容易多了。而我不想把這片拍成一部又一部的短片集,所以我想要找到一個把六個短片串成一部電影的新方法。結果就是這部片用了類似論文電影的概念,像是關於死亡的檔案。裡頭包含了劇情短片、訪問、一些片段、聲音的錄音與統計圖表等等。
──即使電影的主題十分嚴肅,但整片卻並不沈重或黑暗。你有想過語調氛圍嗎?你是如何找到平衡的?
我想要這部片緩慢且平靜,但同時給觀眾時間與空間去思考與觀看。我不想要讓死亡變得嚴肅,死亡只是一個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生命過程。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如何活在當下,而不是一部對死亡多愁善感的電影。
──電影中許多的演員都是你之前合作過的。為何想要找這些演員回來?跟他們再度合作一個非常不同的案子感覺如何?
最初《明天,最後一天》的概念是,我以為這是我死前的最後一部電影。如果概念真的成真了,我想要所有演過我電影的男演員與女演員們一起參與。
葬禮是朋友們的重聚,這部電影也像如此。讓這些演員們參與一部獨立製片非常好玩,比較沒有壓力與財務的目標。我們就只是隨著這個案子一起發聲,他們有機會去試之前沒有演過的新的角色。結果是我們看到他們給了不可預期的演出。
《 明天,最後一天 》9/21 在台上映:
資料來源:鏡象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