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 還未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

也許,今年是看《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最好的時刻。

這麼說,不是因為大林宣彥導演在今年四月過世,所以在此刻回顧他最有名氣的幾部作品,剛剛好。當然,那也是一個原因,但我想,最主要還是許多人在今年已經看到煩的兩個字:「疫情」,因為疫情將我們的生活隔離,因為疫情,我們更能感受到那種一個人的孤寂感。

 

大林宣彥《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

1988 年的《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改編自名腳本家山田太一在 1988 年出版的小說《與幽靈共度的夏天》,這本獲得山本周五郎賞的小說,對於曾說過「故事不是以自己為根基,而是出自對他人的瞭解」的山田太一而言,其實頗有夫子自道之感:

中年失婚的名電視劇編劇原田,一人獨自住在大樓公寓裡,在炎炎夏日裡一次勘景工作,回到故鄉淺草,他竟然在淺草遇到自己早逝也不曾變老的雙親。幼時沒有經歷過的親情童年,讓中年孤寂的原田不斷到淺草去找已是「異國之人」的父母親,共享親情時光;而他與同棟大樓的鄰居女子,在這夏日裡,也意外地展開一段神秘愛情。

「絕對不可以看我的胸前。」

但在這古怪的幸福夏天裡,原田竟然日漸衰老,似乎在這奇特的親情及愛情裡,有某種未知及不可抗的危機。

《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電影劇照。

當然,故鄉就在淺草的名編劇山田太一本人並沒有失婚(而他的女兒宮本理江子導演在日劇圈也是鼎鼎有名),不過在中年之際(54 歲)寫出這個神似聊齋的故事,站在人生關口前的焦慮,他或多或少都滲入自己當時的想法吧。孤寂男子,年過半百,在愛情及親情上,不見自己的存在,失去太多或是不曾擁有像一場空。這樣說起來,1988 年《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其實有今年台片《消失的情人節》及《同學麥娜絲》裡提到一部份的「中年焦慮」──或許更精確地說,這部電影以奇幻手法,忠實地拍出了「孤單」這件事。

在炎熱夏日裡,反而感到悲涼,孓然一身,真正的孤獨,而你能從別處取得愛的慰藉,那個令人感到「甘美與安寧」的,竟是另一世界的異人幽靈,你感覺自己失而復得,但到頭來卻只是一場空──這是《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最溫暖、也是最殘忍的地方。

《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電影劇照。

 

「凝」住青春,「凝」住那些轉瞬即逝的當下

今年夏天,在台北電影節看了大林宣彥導演的三部作品,1977 年他的第一部長片《鬼怪屋》,1982 年「尾道三部曲」的第一作《轉校生》,以及當時紅極一時角川映畫偶像電影──1983 年《穿越時空的少女》,連同這次在金馬影展看了 1988 年《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我似乎可以觀察到,大林宣彥從七〇年代末拍到八〇年代末的這四部電影裡,很專注地做了一件事:「凝」住那個當下,這是「電影」這樣的藝術形式可以做到的魔幻寫實。

《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導演:大林宣彥。

大林宣彥導演。

大林宣彥拍著青春,在鬼怪屋裡各種可愛洋溢的少女也好,原田知世也好,尾美利德跟小林聰美也好,或是在《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裡的風間杜夫裡意圖找回自己不曾擁有的童年也好,大林宣彥的影像裡最美的部份,在於他讓角色透過各種靈異鬼怪或奇異能力,讓他們在稍縱即逝的電影時間裡去抓住些什麼,紀錄他(她)們瘋狂的一面、耽美的一面、青澀的一面、後悔的一面。

這四部電影都是擁有視覺奇觀(當然以現在眼光看來已經過時了,但不失一種古樸之感)的幻想故事,不過,我們就是能從這些幻想裡感覺到大林宣彥對這些詩意青春的溫柔,以及捨不得。

《與異人們共度的夏天》電影劇照。

在《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裡父母親的離別,伴隨著壽喜燒的輕煙,飾演原田的風間杜夫,在父母親消逝後一邊哭一邊大口吃著,祂們始終沒開口吃下的牛肉。坂元裕二在《四重奏》裡有一句名句:

「曾經一邊哭著一邊吃著飯的人,到哪都能堅強活下去的。」

其實我一直覺得這句話聰慧到有點狡詐,但這個情境真能符合當下吃著的那種「動力」。

哭完吃完、已經無法挽回的青春時光也結束之際,我們還是得繼續走著,並且要抱著這些事物,堅強地走下去。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