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內摘要快搜 ❞
死黨類型喜劇一向是非常對中我胃口的 R 級喜劇品種 (僅次於金凱瑞的浮誇喜劇與艾德格萊特的英式喜劇),闡述友情羈絆的故事母體一向充滿著深刻的情感與共鳴點:包括從青少年視角出發的《美國派》系列、《醉後大丈夫》三部曲的公路喜劇風格電影、亞當山德勒的《亞當等大人》以及傑森貝特曼的《老闆不是人》等作;這次的 貼背戰影評 (TAG) ,亦與上述作品有著相同的路數與通俗感,但劇本架構與呈現方式卻格外的新鮮、水準質量也相當之高,最主要功臣應是取材於本身就如此荒謬的「真實事件」文本。看似又是好萊塢編劇腦袋中的荒誕奇想,故事本體卻擁有著真實事件的考究與琢磨,更加凸顯《貼背戰》渾然天成的惡趣味與胡鬧。
人不是因為變老就不玩,而是因為不玩而變老
那些所謂「長不大的大人」,他們眼中的人生處事態度無疑是《貼背戰》的一大精神主旨:以兒時遊戲「鬼捉人」作為本片的核心根本之一,展現中年人不願服老、童心未泯的價值觀態度。
「人不會因為變老而不玩,而是因為不玩而變老」這番格言不僅代表著全片的主軸與信念,也代表著片中角色看待人生與玩樂之間的價值觀取捨,《貼背戰》所探討的普世價值觀與人生難關,即是將「玩樂」與「人生」之間的形成對比,舉凡今年的《遊戲夜殺必死》對於享樂主義者跳躍社交藩籬的人生難關,抑或是《真心話大冒險》的青少年所須面對人生的兩難……從年少時期的羈絆牽連到人們長大成人並做出抉擇的時光歲月,但遊戲 (人生) 始終還在持續著。
《 貼背戰 》片中的遊戲與現實
遊戲規則之中總有一位孩子王與吊車尾,但套用到現實人生觀,好比片中將「鬼捉人」遊戲規則投射在現實生活中成人所需面對的責任問題。假設「當鬼」亦是承擔生活中的「責任」,試圖想盡辦法讓其他人「當鬼」或不讓自己「當鬼」,則成了逃避推託責任的無聊兒戲:無論在遊戲與現實人生之中皆是貨真價實「勝利者」的傑瑞,但他始終無法釋懷此身份地位的光環;相反的,身為整場遊戲的吊車尾,霍吉他集結眾人,執著地使出渾身解數,就是要讓傑瑞當鬼。霍吉眾人和傑瑞當然各自都有其人生考驗,不過始終追尋「無意義」的地位與人生,反而忽略了玩樂的真諦與人生其中的樂事。
整體而言 貼背戰影評 ──
《貼背戰》天生所散發的荒謬喜劇魅力來自創作脈絡中童心未泯的純真,無疑是《亞當等大人》的翻版、低俗喜劇版的《牠》,故事表現更甚於片面上的嘴砲與低俗笑料,這即是友誼羈絆的真性情:霍吉終於逮到機會抓到傑瑞,如此夢寐以求的時刻,不免令人聯想到《老闆不是人》中,傑森貝特曼一股想將老闆凱文史貝西推下公司大樓的衝動;在展現傑瑞精準洞察力的剪接與畫面呈現,則與蓋瑞奇的《福爾摩斯》中小勞勃道尼飾演的福爾摩斯如出一轍。
「我們雖要服老 (承擔責任),但我們永遠不會停止玩樂 (享受人生)。」
貫徹始終這個真理,這個信念代表著我們心中那個尚未長大充滿稚氣的自己,更是我們嚮往重拾兒時回憶的自我投射。
PS. 繼《醉後大丈夫》三部曲後,艾德赫姆斯再次精準點中我的笑穴,可惜飾演本片的側寫者:華爾街日報記者的安娜貝爾瓦莉絲在六位主角群當中顯得有點打醬油。另,本片最有喜劇細胞的演員,絕對非艾拉費雪與傑瑞米雷納莫屬了,或許其實鷹眼也正在與 30 年前的好哥們兒,打著屬於自己的《無限 (鬼捉人) 之戰》吧 XD。
延伸閱讀:
撰文:杜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