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將電影界比作一望無際的大海,那麼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就是隻威風的鯊魚。即使千禧世代的觀眾對他的印象不深,這隻鯊魚的巨大背鰭至今仍在海面逡巡,統御自己的領海及媒體王國。
就像某些停止游泳就會死去的鯊魚一樣,史匹柏的活力永無休止,也為他帶來各種名聲及評價。世人視他為人道主義者、獨霸影壇的票房巨獸、保守派的中堅份子,或童心未泯的技術狂。但無論如何,很少有人將他與「恐怖」兩字聯想在一塊。身為傳統道德的堅貞守護者,史匹柏的電影與離經叛道的恐怖風格似乎井水不犯河水。他總小心翼翼地避開觸及創傷的劇情,即使在最黑暗冷酷的作品《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裡,他仍安排了主角在浩劫後一家團圓的溫暖結局。
不過檢視史匹柏監製或執導的作品,你會發現恐怖或暴力鏡頭的比例極高無比,而且帶有一種炫技的成分。史匹柏時常將驚嚇觀眾當作無傷大雅的惡作劇,就像建立《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的約翰哈蒙德 (John Hammond),或在《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 建造《鬼店》(The Shining) 關卡的哈勒代,他並非以驚擾他人為樂,而是希望觀眾在影像撼動人心的魔力下伏首稱臣。
此外,史匹柏也樂此不疲地藉由電影探索恐懼的多重面向。某方面來說,這就像邀請觀眾參與一場集體心理治療。每個人都能從史匹柏經手的作品窺見自身童年恐懼的原形,例如瓊斯博士的懼蛇症,以及《鬼哭神號》(Poltergeist) 裡黑暗、閃電或小丑等元素留下的心理陰影。
打從土法煉鋼的自製電影開始,年輕時的史匹柏就不停地試驗各種恐怖技法。撇開導演身分仍有爭議的《鬼哭神號》不論,《大白鯊》(Jaws) 與《飛輪喋血》(Dual) 可說是他最接近恐怖片的作品。但嚴格來說,前者是帶有驚嚇鏡頭的冒險災難片,後者則偏重懸疑氣氛。相較起來,他在 1972 年為 CBS 執導的電視電影《邪靈》(Something Evil)反而更符合恐怖片的標準。本片雖知名度不高,卻可視為他日後恐怖風格的習作,也在他的導演生涯奠定承先啟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