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全片都是重點,卻搔不到癢處的《戰爭機器》

電影神搜

不論是喜劇、紀錄片或是如近期大勢崛起的《漢娜的遺言》,過去 Netflix 原創作品總帶有政治正確意圖、不向娛樂主流靠攏,也不吝於用一般人會覺得乏味的角度切入故事本質,雖然十分出類拔萃值得讚許,我們還是必須突破盲點一下,那就是再怎麼有意味深遠、讓人看完獲益良多的故事,沒有人看(或是讓人不想看完)依然沒有意義,看完近期他們家推出的《戰爭機器》,給人就是這樣的感覺。

由布萊德彼特飾演現實生活中曾帶領美軍佔據阿富汗的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將軍(片中化名格倫麥馬洪),描述這位擁有四星頭銜的戰爭英雄,在政治戰略與戰場現實中拉扯的無奈。充滿理想的格倫不顧美國內部政治勸說,堅持增軍攻下叛軍駐紮的小鎮,其對於戰爭近乎執著的態度使外人不禁猜測他是不是根本熱愛打仗。然而不是的,也許格倫對戰爭是懷有壯志與熱血,但對他來說他只是想做好份內工作,可惜的是軍人思維中的他,最終因無法向政治妥協,只能落得被踢下台的下場。

現實生活中的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將軍,在劇中由布萊德彼特飾演(片中化名格倫麥馬洪)

現實生活中的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參與過三場對美國極為重要的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立功無數,被美國前任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稱作「最優秀的戰場領袖」,而本片雖名為《戰爭機器》,卻是以麥克里斯特爾軍旅生涯的低谷——阿富汗戰爭的收尾為故事主線,片中你看不到他衝上戰場英勇殺敵、如何領導美軍逼得叛軍節節敗退;只見片中由布萊德彼特詮釋的格倫各種無奈與落寞。苦盼與總統面對面對談卻被冷處理;想對阿富汗人民伸出善意援手卻被驅趕;難得與妻子重逢時妻子的一言一語聽來都像冷冷的抱怨。最終被一則看似不正經、來自娛樂指標滾石雜誌的一則報導,結束其光輝奪目的軍旅生涯,總算得以脫離戰場,但對一名驕傲的軍人來說,遭到資遣無疑是一種恥辱。

 

話說蒂妲史雲頓這個記者角色,真的就是隔壁棚《玉子》錄一半借來友情支持一下的吧。《戰爭機器》就各種意義來說算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它無意壯大戰場英雄,反而道盡了戰場的荒謬與殘酷,與身為軍政高層的身不由己。片中也點出美軍在與叛軍對峙時的掙扎:叛軍看起來就只是拿著武器的老百姓,一不小心就容易錯殺無辜,但等你認真看清楚對方到底有沒有拿武器時,你可能早已腦袋開花。然而即便揭露戰爭的內幕與反恐意涵,編導大衛米奇歐卻沒能做出最好的發揮,整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敘事幾乎稱不上有任何起承轉合,看似整部電影都是重點,卻又都難以搔到癢處,只能以乏善可陳來形容。

最難過的是,這次再度挑戰軍武題材的布萊德彼特明明演得如此用力,舉凡面貌語調、軍人的體態都盡可能還原了麥克里斯特爾,搭上平庸劇本卻顯得太過浮誇,讓全片唯一看起來有在狀況內的彼特格外突兀,可惜了老布的巨星魅力。
圖片來源:Netflix、TED
撰文:飽妮/電影宅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