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大衛莫瑞爾 (David Morrell) 在 1972 年出版的小說《第一滴血》(First Blood),最後成就了一位新銀幕動作英雄的誕生:藍波 (Rambo)。
1982 年,根據小說《第一滴血》改編了電影《第一滴血》,隨後 1985 年推出續集《第一滴血 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1988 年再推出《第一滴血第三集》(Rambo III)、之後過了 20 年,2008 年久違的續集《第一滴血 4》(Rambo) 出爐,而就在 2019 年,《藍波:最後一滴血》(Rambo: Last Blood) 也許會為這個系列畫下句點。
從小說到電影,讓我們來為你在 10 月 9 日最後一滴血流淌之前臨時抱佛腳一下,介紹 47 年來的藍波歷史。
一切的源頭:1972 年小說《第一滴血》
小說家莫瑞爾從 17 歲就立志成為作家,文藝少年很快就成為了文藝青年,10 年後他成了文藝教授──他取得了美國文學碩士與博士的資歷,並且在 27 歲就成為了愛荷華大學文學系教授。
當時他有一位曾經參與越戰的學生,與學生的相處過程,激發了莫瑞爾撰寫一本以越戰退伍官兵為題材的小說,也就是 1972 年出版的《第一滴血》。

大衛莫瑞爾。
這本小說有大量的暴力描述,與殘酷血腥的淒慘結局。時代雜誌甚至為這本小說創了一個新詞「carnography」:將屠殺 (carnage) 與色情 (pornography) 合在一起。
別誤會,《第一滴血》沒有你想像的香豔橋段,時代雜誌諷刺這本塞好塞滿殺戮橋段的小說,如廉價 A 片一般極盡剝削之能事,只為了激發讀者的獸性反應。但是新聞週刊 (Newsweek) 卻給了《第一滴血》「一流」的評價,紐約時報也稱讚這是一本好小說。當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在緬因大學教寫作時,他直接用《第一滴血》作為課本──能被大師欽點作為課本,這也許是對莫瑞爾最高的評價。

《第一滴血》小說。
背負辛酸過往的戰士
別忘了,當時還是 70 年代,直訴暴力的《第一滴血》當然引起兩極反應。故事敘述一名叫藍波的男子(書中只出現他的姓氏),在肯塔基小鎮出現。他留著一頭宛若嬉皮的長髮,渾身髒亂、兩眼無神,看起來非常疲累的樣子。

電影裡的藍波初登場。
小鎮警長提塞爾 (Teasle) 將藍波載上車,送到小鎮門口,要他不要再回來了。但是藍波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在警方驅逐多次無效之後,毫不掩飾自己盛氣凌人姿態的大老粗警長提塞爾,指控藍波是遊民而逮捕了他,將他關入大牢 35 天。

電影裡的警長提塞爾。
電影資訊
藍波:最後一滴血 Rambo: Last Blood
- 上映日期
- 2019/10/09

導演
劇情
席維斯史特龍再次回歸飾演經典角色藍波。遠離血腥戰場的英雄藍波(席維斯史特龍 飾),深陷創傷症候群 (PTSD) 的困擾,獨居在偏僻的農場中,過著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但當藍波得知朋友女兒遭到墨西哥毒販的綁架,他立刻展開調查與救援,與毒梟殊死搏鬥。這次他將再次運用精湛的機關與戰鬥技巧,完成最後一次營救任務。
- IMDB
- 6.2
- Rotten Tomatoes
- 27%
- PTT
- 好雷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