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浩克:肉體的傷痕能快速癒合,但漫威電影宇宙最深的傷痕還沒有……

一位科學家因為意外,變成了全身綠油油的肌肉巨人,真是場悲劇對吧?但我們愛這場悲劇,將近 50 年來都是如此。《浩克》(The Hulk)漫畫系列一直是 Marvel 漫威世界裡最顯目的象徵之一,孩子們可能喜歡四處擺盪的蜘蛛人沒錯,但當他們被其他孩子欺負時,那股不甘心的怒氣──即便他們長大了以後亦然──總會提醒他們,那個綠巨人仍然永遠深藏在心底深處等待爆發。憤怒是人類的本有情緒之一,這種情緒讓我們對 浩克 感同身受。

浩克 (由左至右)影集版、李安版、諾頓版、復聯版。

四位銀幕上的浩克:(由左至右)影集版、李安版、諾頓版、復聯版。

但浩克本身仍是場災難──在好萊塢裡,不管浩克在大銀幕上製造了多少毀天滅地的破壞,它在銀幕下對漫威帶來了更多痛苦的傷害。2005 年,漫威影業大老闆凱文費吉(Kevin Feige)曾經津津樂道地說過:「蜘蛛仔(Spidey)與浩克是我們漫威山脈最頂尖的兩個榮耀,如果要再等五年,才重新將浩克帶回大銀幕上,實在是愚蠢至極。」聽聽他說的,他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他馬上就要後悔了。話說從頭,我們得先從費吉大放厥詞的兩年前說起:台灣之光要登場了。

浩克 李安 漫威

很多人認為 2003 年的《綠巨人浩克》(Hulk),是李安拍過最糟的電影,儘管李安做了很大膽的嘗試:將「憂鬱」這項很少讓人與浩克聯想在一起的情緒,加進了他的綠巨人身上,不只如此,李安的浩克甚至有時更像是個巨大的嬰孩,他會好奇、會困惑、而不只是亂發狂而已。但很明顯地,觀眾徹底地不買單這位電影大師的創意。《綠巨人浩克》有著亮眼的 1.32 億美金(美國國內)票房成績,不幸地,它的製作成本高達 1.37 億美金。加上行銷等成本,這代表,片商不但沒賺還賠錢。在一般狀況下,這代表電影不可能會有續集,更無發展成系列電影的計畫。但它是浩克,漫威不可能讓一次失敗就放棄綠巨人,所以凱文費吉才說了上述這樣的狂言,但其實某種程度,這些話更像是在為漫威自己打氣。

所以更大的悲劇要來了,它就是 2008 年的《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儘管漫威成功地推出了第二部綠巨人電影,它也算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二部電影叫好叫座的開山作《鋼鐵人》才在2個月前上映──但仔細想想,《無敵浩克》距離《綠巨人浩克》正好差不多有5年的時間,這是不是代表凱文的預言成真了呢:「實在是愚蠢至極。」

凱文費吉。

《綠巨人浩克》的男主角艾瑞克巴納(Eric Bana)是不可能再回鍋了,所以《無敵浩克》的導演路易斯賴托瑞(Louis Leterrier)需要尋找新的布魯斯班納(Bruce Banner),他屬意由馬克盧法洛(Mark Ruffalo)來演出──命運真奇妙對吧?──但是漫威影業拒絕了,他們已經有了更好的人選: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

艾德華諾頓 浩克

諾頓某種程度上更像漫畫裡的布魯斯班納,而「遵循原作漫畫」就是漫威影業這次重拍綠巨人的中心路線。諾頓的外表比起艾瑞克巴納──以及馬克盧法洛──更加弱不禁風。瘦削、帶著文青氣息的諾頓,看起來更像是個書呆子科學家。而且最重要的,因為《鬥陣俱樂部》、《紅龍》等電影,艾德華諾頓比其他考慮人選更加具有國際知名度。為了國際票房、為了重返浩克的榮耀,所以諾頓堂而皇之地成為了新的綠巨人。

問題來了,諾頓看起來是位好好先生,但就像《鬥陣俱樂部》裡演的一模一樣,好好先生可不是他真正的個性。曾經與諾頓合作兩部電影的製片鮑勃亞力(Bob Yari)是這樣說的:「當你與諾頓一起工作,你得有心理準備,你可不是在跟那種沒什麼意見的演員合作,你是在與一位同時身兼演員/製片/導演身分的電影人合作──他對電影充滿熱情,而且關心每部他參與的電影。」

艾德華諾頓

這話說得極為好聽,但事實卻有點傷人,事實是艾德華諾頓對片場所有大小事都有自己的意見,而通常有資格、也有義務管理片場大小事的人應該是導演,但奇妙的是,導演賴托瑞與諾頓相處卻還好(表面上),問題在別的地方:諾頓越來越像是另一位《無敵浩克》的導演。

按照諾頓與漫威的合約,諾頓被允許成為《無敵浩克》的不具名製片,這讓他有權利可以改寫劇本。飾演本片大反派的提姆羅斯(Tim Roth)是這樣描述的:「幾乎每天劇本都會被改寫。」,改寫劇本的狀況甚至到電影快拍到一半時才結束。最終電影按照諾頓心中的方向完成了,是一部長達 135 分鐘的巨型電影。

漫威影業認為《綠巨人浩克》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實在拍得太長了,讓它不那麼純然娛樂的內容更顯得沉悶。他們希望《無敵浩克》最好縮短到 2 個小時以內,更輕薄短小一點,沒想到諾頓版的《無敵浩克》,片長僅僅比《綠巨人浩克》少了……3 分鐘。

非常諷刺,當初是漫威影業要求換上艾德華諾頓的,現在電影公司反而要跟諾頓爭吵《無敵浩克》的未來。電影主角──就像是導演一般──堅持應該要保留「更細緻與更多細節的版本」,但片商也堅持《無敵浩克》避免踏上李安的長篇大論覆轍,於是一場戰爭爆發了。

這種「創意上的分歧」戰爭,在好萊塢屢見不鮮,問題是諾頓與漫威之戰完全是公開的,雙方都跳出來在媒體上放話,盡顯狠勁。不具名的環球影業(本片由環球影業發行)高層在《紐約時報》上說:「諾頓很清楚表示,如果他不滿意產品最終樣貌,他就不會參與宣傳活動。」而導演也發狠了:「這一切都是漫威的錯!諾頓的錯!還有我的錯!這是所有人的錯!」

凱文費吉 艾德華諾頓

導演路易斯賴托瑞(左)與艾德華諾頓。

《 浩克 》到底會不會有下一部獨立電影?

最後,《無敵浩克》的片長被剪到了 112 分鐘,而諾頓很明顯地勉為其難參加了少數的宣傳,但這並不能拯救這部電影。1.5 億美金的高成本,最終僅換回了 1.34 億的美國當地票房──跟李安的失敗作不相上下。

雖然艾德華諾頓一度可能回歸 2012 年的《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但他後來發表了公告,稱自己無法從其他電影的拍攝中抽身回歸,而讓馬克盧法洛得到了這個他早應該在 4 年前得到的角色。但明眼人都很清楚,諾頓與漫威的樑子已經結下了,這道鴻溝讓綠巨人成功獨自在銀幕上咆哮的機會不復存在、也整整浪費了將近 10 年的時間都無法救起這位漫威精神象徵。至今,每年都會有人問起會不會有下一部浩克獨立電影,但看來這道漫威電影宇宙早期的傷痕,還沒有完全癒合。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