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要為您上一堂地理課:來認識北愛爾蘭的巴利米納 (Ballymena) 吧,這裡是北愛爾蘭的第八大城市。而從 17 世紀以來,北愛爾蘭的新教徒與天主教徒開始激烈的衝突,這種宗教衝突最後延伸成為政治衝突與國族意識衝突。非常草率地說,新教徒希望北愛爾蘭能夠加入大英王國、而天主教徒激烈地想要爭取獨立,這種衝突在 20 世紀的北愛爾蘭與英國衍生了許多嚴重的恐怖暴力事件……而巴利米納是一個新教徒較多的城市,那麼你可以輕易地想像,如果你是一個天主教徒,在巴利米納要活下去,原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連恩尼遜 (Liam Neeson) 1952 年出生於巴利米納,他有三個兄弟姊妹──人數真多啊,而這正是禁止節育的天主教徒家庭常見的風景:尼遜一家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名字還是天主教牧師命名的。而他家居住的小鎮還是一個以新教徒為大宗的地方,這下你知道連恩尼遜為什麼能成為最強老爸與絕地武士了:他從出生起就是一名鬥士。9 歲時他加入了附近的拳擊俱樂部,在那個年代,所有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幾乎都是拳擊手,他們可以靠這項技能在街頭爭取權利,在擂台上抒發怨氣,而小連恩當然也用得上拳擊,他上的學校是新教徒為主的學校,時常有孩子霸凌他,讓他總是想著哪天能夠用上這項技巧。

年輕的尼遜
其實連恩尼遜跟咱們台灣人,可能比你想得更相似。他從小就在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齟齬關係中成長,他也被迫面對這種關係做出決定:是跟同伴一起去破壞新教徒的商店,還是試著跟新教徒同學做朋友。惡名昭彰的北愛問題時期發生在 60 年代至 90 年代,恰巧與連恩尼遜的前半生密切吻合,天主教徒在北愛爾蘭,遭到以新教徒為主的政府打壓歧視,最終衍生成北愛爾蘭共和派組織軍事人員從事爆炸、暗殺與武力抗議等恐怖行為,成為了所謂的「北愛爾蘭問題」時期 (The Troubles)。

最能代表北愛問題的一張經典照片:游擊隊蹲伏在孩童上學的路旁躲避追捕
連恩尼遜的許多天主教朋友,都加入這些大大小小的暴力行動,有些人也連帶成為了暴力之下的犧牲者。是要「回歸不存在的祖國」?還是「為在地人爭一塊地」?是要與新教徒「和平共生」?還是「戰至最後一兵」?
「北愛問題在我腦海中從未離去……這是我 DNA 中不可分離的一部份。」
尼遜這樣說。而你可以失禮地問幾個問題來測試他的 DNA,「你是英國人嗎?」「北愛爾蘭獨立會失去重要經濟來源耶?」「愛爾蘭跟大英帝國不是一家人嗎?」跟你保證,這些問題都能準確地換來他的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