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怪獸系列:《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沖繩觀光大使哥吉拉&在地怪獸西薩王 (43)

唐澄暐

1974 年《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ゴジラ対メカゴジラ)會出現在觀眾眼前,可說是多重外在因素下的結果。這一年正好是哥吉拉誕生二十週年,即便處在電影預算緊縮的時代,也不可能等閒視之。雖然前一年的《哥吉拉對梅加洛》(ゴジラ対メガロ)並不叫座,但同一年東寶傾全力製作的另一部特攝電影──改編自科幻小說大師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卻燃起許久未見的盛況:880 萬的觀影人次幾乎逼近 1954 年《哥吉拉》(ゴジラ),就算放在日本電影衰退的 1970 年代來看更是超級賣座。在這樣的鼓舞下,哥吉拉的續篇就算規模不能相比,劇組多少也有不能太失面子的期許。

1974 年東寶製作的怪獸特攝片《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

《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

前情提要:【專題】怪獸系列:《哥吉拉對梅加洛》追隨變身英雄熱潮的東寶怪獸們 (42)

 

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可能嗎?

電影外的局勢變化,則是無心插柳地塑造了本片背景。《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的舞台幾乎都在沖繩,參戰的除了片名的兩頭怪獸外,還有「西薩王」──西薩(シーサー)是沖繩當地建築物上的獅子雕像,也就是台灣所稱的風獅爺。這麼明顯展露當地特色的哥吉拉電影,可以說是前所未見;更別說這段期間的哥吉拉電影,自從預算縮水、房屋模型減少以來,連牠到底是在日本哪邊上陸都已經不好分辨了。

1974 年東寶特攝電影《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中,充滿沖繩風情的「在地」怪獸西薩王。

1974 年的本片會如此強調沖繩,其實和日本戰後的主權範圍變化有關……

二戰以後便由美軍佔領的沖繩,在 1952 年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恢復日本主權後,仍由美國所統治;1972 年,美國將沖繩管理權移交日本,過去對日本主體而言有如外國(沖繩人前往日本本島甚至需要有如護照的通行證)的地帶,突然成為本國的一部分,當地的風貌自然會成為多數觀眾的新鮮焦點。因此,《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的片頭基本上就做成了沖繩風情畫,而那之後的第一幕馬上就是在沖繩古城上的傳統歌舞。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