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 年, 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從此他掌握了德國的命運,也開始將國內的反猶風潮導向更激進暴力的路線。猶太人被強烈的恐懼驅使,接二連三地逃離德國,電影編劇葛特.西奧德梅克 (Curt Siodmak) 也成為逃亡潮的一員。他在 1937 年輾轉抵達美國後,就被引薦至環球公司撰寫冒險電影及恐怖片的劇本,並以震撼影史的經典恐怖片「狼人」(The Wolfman, 1941) 一戰成名。詭異的是,全德國最迷戀狼人的人,或許就是迫使他離鄉背井的希特勒。這個恐怖巧合可說是命運之神的黑色幽默。

西奧德梅克
>>>延伸閱讀:【專題】經典科幻恐怖片《變蠅人》The Fly ( 1 ) :一切始於一場命案
西奧德梅克曾想把「狼人」的劇本取名「命運」(Destiny)。對他來說,「狼人」裡那位不幸的主角賴瑞.塔伯 (Larry Talbot),就是他在納粹德國的寫照。塔伯跟他一樣,背負著無可避免的命運原罪 (hamartia),即使沒有過錯,仍被迫成為社會群體驅逐的對象。塔伯被狼人咬了一口後,不得不繼承狼人的血脈,而西奧德梅克的命運,也被他的猶太血統徹底顛覆。劇中辨認狼人的五芒星符號,其實正影射了猶太人的大衛之星,這個創作背景讓他筆下的劇本,充滿強烈的歷史控訴與思鄉情懷。
當然,環球公司對西奧德梅克的人生故事沒興趣。他們在意的是狼人這個潛力無窮,卻總是捧不起來的電影怪物。「狼人」並非第一部以狼人為主題的電影。1913 年的默片「The Werewolf」、1925 年的「狼之血」(Wolf Blood),以及環球在 1935 年推出的「倫敦狼人」(Werewolf of London) 都試著從各種角度探索這個題材,但不知為何,即使它們的故事與質感不惡,觀眾的反應卻相當冷淡。環球需要人才將狼人改頭換面,而曾在英國恐怖片場身經百戰的西奧德梅克,便是最理想的人選之一。
西奧德梅克接下「狼人」的編劇工作後,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打造充滿魅力的狼人形象,讓牠的身影能烙印在觀眾的腦海中。然而過了不久,他才驚覺這是個艱難的挑戰,因為數百年來,世人對「狼人」的形象從未建立任何共識。

左邊是飾演狼人的小郎錢尼,右邊是飾演吉普賽人,同時主演過「吸血鬼」的貝拉魯戈希
雖然廣義來說,「狼人」指的是變形者、獸人或變狼妄想症 (clinical lycanthropy),但牠的起源、變身方式、辨認方法或驅逐方針始終眾說紛紜。世界各國的地方文化對狼人自有不同的詮釋,加上民間譚與創作文學的添油加醋,使「狼人」這個字眼看似單純,背後卻是五彩繽紛的華麗大拼盤,堪稱有史以來最難捉摸的傳說生物。
更令人頭痛的是,自古以來,始終沒有一部膾炙人口、辨識度高的暢銷作品,為狼人的形象背書。環球公司的怪物們一向與文學作品的淵源深厚,舉凡德古拉伯爵、科學怪人、隱形人,或歌劇魅影等無一不是小說角色。即使是木乃伊這類原創怪物,也有歷史人物印何闐當作參考。相較之下,西奧德梅克所能仰賴的,只有雜亂無章的文獻資料、堆積如山的狼人小說,以及自己的想像力。因此他必須從零開始,創造風格強烈,且令人信服的新狼人。
西奧德梅克的策略相當聰明。他從古今中外的神話傳說裡,信手拈來各種素材,將它們捏製成簡單易懂,又充滿現代感的怪物交戰守則。這個守則包含三個項目:狼人誕生的原因、狼人出現的時間,以及狼人的致命弱點。
首先,西奧德梅克選擇狂犬病的傳播方式:「咬傷」作為狼人轉移詛咒的方式。許多狼人傳說的確與狂犬病關係密切,而且咬傷會造成當事人的恐懼,比輸血或符咒等途徑更為暴力駭人。接著,他從暱稱為「狼頭草」(wolf’s bane) 的烏頭得到靈感,將烏頭盛開的季節設定成狼人出沒的時間。最後,他參考了古歐洲對銀的看法,與 Ralph Allen Lang 的「銀刀」(The Silver Knife, 1933) 等小說,讓銀製物品成為狼人的剋星。由於銀製物品在現代並非隨手可得,這個設定的確增加對抗狼人的難度,讓電影營造更強烈的緊張氣氛。
事實上,如果我們重讀西奧德梅克為「狼人」創作的短詩,會發現這根本是包裝成藝術作品的狼人說明書:
一個人即使內心純潔,並在夜晚祈禱,在狼草盛開、月光明亮的秋夜,他仍會化為一隻狼。
西奧德梅克開創的狼人三原則:「咬傷、狼頭草、銀器」,在恐怖電影界投下的震撼彈,威力好比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原則」對科幻作品的啟發。在叫好叫座的「狼人」正式成為環球怪物的一員後,無數的狼人作品沿用西奧德梅克的創作,並創造自己的世界觀,「狼頭草」與「銀器」也逐漸被改成「滿月」及「銀子彈」。無論這些跟風作品的狼人是何種樣貌,都難以擺脫這三個鐵則。久而久之,大眾對狼人的固定看法開始受到影響,甚至忘記神話傳說的狼人面貌。
西奧德梅克雖然不是狼人傳說的始祖,但某方面來說,他統一了數世紀以來各說各話的狼人形象,並重新「發明」了狼人。直到今天,仍會有不明就裡的人將「狼人三原則」誤認為古代的民間傳說,對這位才華洋溢,卻被迫離開家鄉的流浪劇作家來說,或許是最大的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