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幾年來,詹姆斯卡麥隆 2009 年的作品《阿凡達》不斷成為文化議題上的熱門討論主題。《阿凡達》上映(加上之後數次的重映)至今已經是影史上最高票房的電影,其視覺效果和世界觀的建立也廣受讚譽。
《阿凡達》當年的進步技術如今已經是票房大片的普遍水準,而其中一個核心就是電影採用的 3D 技術,對當代觀眾來說仍然相當創新。當然,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對技術的探索並不打算止步於《阿凡達》,他早已有好幾部續集的計畫開發中,時隔 13 年的第二集《阿凡達:水之道》就即將在 12 月上映。
根據外媒《slashfilm》報導,詹姆斯卡麥隆在一場慶祝《阿凡達》重返戲院的訪問活動中,被問到他認為這部電影最深遠的影響是什麼?卡麥隆表示,他相信是 3D:
「我會說,有段時間大家真的都在用 3D,《阿凡達》以 3D 數位攝影機拿下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在那之前從來沒有數位攝影贏過這個獎。接下來三年內,又有兩部同樣使用這個相機的電影拿獎,而加起來的這三部都是 3D 電影。」
《阿凡達》之後有幾部電影更嫻熟地運用 3D 技術,而這個技術是真的特別凸顯了電影的形式、也很適合主題。從艾方索柯朗的《地心引力》到馬丁史柯西斯的《雨果的冒險》,這些電影的 3D 版本都會帶來非常關鍵的戲院體驗,並不是只為了票房收入而加價。

《地心引力》
但近幾年來 3D 正在逐漸失去吸引力,每部票房大片似乎都會另外提供 3D 版本給觀眾,但並沒有真正思考要如何利用這個技術來把故事說得更好。像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樣特別採用 3D 的電影如今非常稀少,剩下為數不多的 3D 電影看起來也幾乎差不多。對卡麥隆來說,這是另一個《阿凡達》帶給大製作電影的影響,而 3D 並不是正在退流行的東西:
「對大部分人來說,3D 看起來好像已經完蛋了,但真的還沒有。它只是進入日常生活了,當你去戲院看一部票房大片,3D 會是選項之一⋯⋯
我會把它比做彩色電影。彩色電影推出的時候,人們覺得很驚奇,還會只因為電影是彩色的就買票去看。我覺得在《阿凡達》那時候,觀眾的確會因為 3D 進戲院⋯⋯《阿凡達》帶來的影響已經是種時代精神的表徵。」

《阿凡達:水之道》
《阿凡達:水之道》會如何運用 3D 技術還有待觀眾親身體驗,但就卡麥隆的意見來看,進戲院觀賞 3D 大片這件事目前都還不會消失。
《阿凡達:水之道》以紐西蘭、加州為取景地,打造令人驚豔的海底世界。
當觀眾隨著鏡頭沉浸於潘朵拉星球的美麗水世界,內心因納美人尊重天地萬物的精神而觸動,你可知道電影也反映著地球正面臨的生態困境?
深入了解導演拍攝本片時對海洋保育的永續願景:下一個潘朵拉星球?《阿凡達:水之道》隱含的人海共生課題
電影資訊
阿凡達 Avatar
- 上映日期
- 2022/09/23

導演
劇情
貪婪人類為了掠奪潘朵拉星球上珍貴的資源,以人類和納美人 DNA 混種的三公尺高媒介「阿凡達」,作為人類心智操控的身軀,進出美麗卻「不適合人類活超過 5 分鐘」的險惡潘朵拉。傑克躺在像是核子共振掃描的船艙裡,傳送心智訊息到阿凡達,深入潘朵拉、取得納美人的信賴和從事情資蒐集活動。 這位「和平使者」將歷經三個月的納美文化體驗,學習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和感受無所不在流動的能量,馴服珍奇異獸、譜出跨族動人情愛,最後並陷入選邊站的掙扎。 潘朵拉是神祕而引人好奇的瑰麗世界,高瘦強壯的納美人是原始人的神話版,仔細聆聽大自然的訊息、感受大自然萬物的能量,不免讓人類比同樣強調「天人和諧」的印第安人。 傑克是第一個被納美人接納的「外星人」,原本要把他殺掉的女主角奈蒂莉,在得到伊娃(納美人信仰之寄託,某種萬物平衡的能量)的顯靈後,帶他融入納美人的生活,學習異種文化。 在歷經多次人類與納美人不歡而散、失敗的溝通後,納美人決定再給人類一次機會。傑克像是葛蕾絲博士(雪歌妮薇佛 飾)作為人類和納美人溝通的橋樑,只是,傑克得到更多信任。
- IMDB
- --
- Rotten Tomatoes
- --
- PTT
- 好雷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