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 年倫敦夏季奧運開幕式的高潮,是女王陛下的忠僕、007 情報員詹姆士龐德,前往寢宮迎接英國女王出席儀式。這場開幕式由導演丹尼鮑伊 (Danny Boyle) 擔任總監,鮑伊的巧思,讓全球觀眾看見龐德氣宇軒昂地走進白金漢宮,這也是龐德生涯的最高巔峰。2018年,丹尼鮑伊成為第 25 部龐德電影的導演,可說是實至名歸,但他最終卻以創意分歧的理由辭退這份工作。現在,《007:生死交戰》已經在去年上映,我們終於可以來聽聽,鮑伊當時辭退的原因與心境。

2012 年倫敦奧運:龐德護衛女王。
丹尼鮑伊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曾榮獲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導演、他執導的奧運開幕式榮獲艾美獎年度最佳實境節目、8 度入圍並 2 度榮獲英國影藝學院獎。要舉出當代最富名聲的英國導演,丹尼鮑伊絕對是其中之一,而每位英國導演都有個共同的夢想:執導英國健兒詹姆士龐德的電影。鮑伊也是這樣想的,而且他雀屏中選,但他最後卻自己放棄了,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因為他想在「Bond 25」裡殺死龐德,有人說因為他想介紹龐德的兒子出場……

丹尼鮑伊。
現在,我們已經看完《007:生死交戰》,知道結局似乎與鮑伊的構想差不多,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產生了:如果大劇本仍然依照鮑伊的構想執行,那麼為什麼鮑伊還會離開呢?鮑伊近日接受英國君子雜誌專訪,做了深入的解釋。

鮑伊(左)與《猜火車》男主角伊旺麥奎格。
2018 年,鮑伊整軍待發:他帶著從《魔鬼遊戲》(Shallow Grave)、《猜火車》(Trainspotting)、到《索命記憶》(Trance) 與《猜火車 2》(T2 Trainspotting) 一路合作的編劇約翰霍奇 (John Hodge)、剪輯師強哈里斯 (Jon Harris)、服裝師瑞秋弗萊明 (Rachael Fleming) 等老班底,準備為丹尼爾克雷格的龐德生涯劃下句點。對龐德系列的總監製芭芭芭拉布羅科利 (Barbara Broccoli) 與麥可 G 威爾森 (Michael G. Wilson) 來說,這是個完美的英國國家代表隊。問題是,鮑伊卻感受到這套 60 年銀幕歷史的系列電影,有著不可撼動的原則。

《007:生死交戰》。
「我還記得那時想著,『我真的應該去導系列電影嗎?』因為監製們其實真的不想有太多變化……他們希望你讓這個系列增加一點新意,但不是真的要挑戰傳統,而我們想做的,卻是全新全異的改變。詭異的是,現在聽起來好像很符合時事——我的《007:生死交戰》故事背景會完全發生在俄羅斯,因為俄羅斯當然是龐德誕生的起源,因為他是冷戰的產物。故事會設定在現代的俄羅斯,然後一路回頭追尋他的原點。而監製覺得很失望……怎麼說呢……他們覺得失去了信心。說真的,這其實很丟臉。」

《007:生死交戰》。
「在現在的電影《007:生死交戰》裡採用了之前的一個點子,就是龐德的孩子會登場,這是編劇霍奇的創意,而我覺得非常棒。」
在我們介紹過苦難的《007:量子危機》背景故事裡,其實編劇保羅哈吉斯,當時就想過讓龐德「大破大立」,其中也包括了介紹龐德之子。當時導演馬克佛斯特表示:

《007:量子危機》。
「劇組對哈吉斯的一個點子很不認同,而我不知道這個點子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個點子跟上一集的薇斯朋 (Vesper Lynd) 有關,也許她其實有一個孩子,而《007 首部曲:皇家夜總會》之後,這個孩子變成了孤兒。這個點子本身並非刻意在 diss 整個龐德系列,但是劇組覺得,龐德就不是那種人——他不像會去尋找孤兒的男人。而我想保羅只是想了這個點子,並不會讓龐德真的去救孩子。但是監製們還是覺得這個設計實在太垃圾了,因為龐德自己就曾經是一個孤兒。如果他得知了薇斯朋有個孩子,他會當作不知道這件事嗎?」

《007 首部曲:皇家夜總會》薇斯朋與龐德。
「監製們強烈地反對這個點子,我當時看過他們是怎麼反對的,就是『不!我們不可能拍這種東西!』,他們會說,『如果他真的去找這個孩子,龐德不可能就直接放生他,這根本就不對!』」
電影資訊
007 生死交戰 No Time to Die
- 上映日期
- 2021/09/30

導演
劇情
延續上一集的故事發展,從前線退休的 007 詹姆斯龐德(丹尼爾克雷格 飾),在牙買加享受著平靜的餘光,但當他的 CIA 中央情報局舊友菲利克斯萊特出現,前來向他尋求幫助,這短暫的平靜也隨之結束。 軍情六處長官M(雷夫范恩斯 飾)派給龐德的任務本是去營救一個被綁架的科學家,但他不只發現他的 007 位置被一位女性探員取代,更發現他將要面對一個新型態科技犯罪組織,讓自己身陷危險之中。這次他要掙扎在瑪德琳史旺博士的背叛(蕾雅瑟杜 飾),以及試圖扮演上帝角色的反派薩芬 ( Safin )(雷米馬利克 飾)的威脅。
- IMDB
- 7.4
- Rotten Tomatoes
- --
- PTT
- 好雷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