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大戰是 20 世紀最重大的事件。記憶隨著時間淡去之後,21 世紀的世代可能對這些歷史場景越來越陌生。比如被記述在電影《 意志的勝利 》中,1934 年實際發生在紐倫堡的納粹黨代表大會,對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星際大戰》(Star Wars) Cosplay 遊行。
殊不知這場 Cosplay 大會改變了電影史,也左右了人類的宿命……

星戰電影中的閱兵場面。
超過 70 萬粉絲參與的星戰 Cosplay
1934 年納粹黨在紐倫堡舉行空前盛大的第六屆全國黨代表大會,超過 70 萬名納粹支持者湧入 11 平方公里大的全國黨代會會場。大會的高潮是希特勒穿過 15 萬名衝鋒隊、黨衛隊隊員的壯盛隊伍,向一次大戰紀念碑獻花,並在檢閱部隊之後發表演說。
整個場面看起來活脫就是出自電影《星際大戰》的場景。飄揚的旗海、衝鋒隊和黨衛隊的制服以及盛大遊行的陣仗,如果再補上一點亞伯拉罕光暈效果,其實就是《STAR WARS:原力覺醒》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中第一軍團指揮官 Hux 將軍的閱兵場景。
導演 J.J. 亞伯拉罕 (J.J. Abrams) 也沒打算掩飾他的靈感來源:
整個構想就是來自於『如果二戰後納粹通通逃到阿根廷,並試圖東山再起』的假設性前提。
他把這個虛構的「新納粹」喚做 First Order,希特勒則把他的征服歐洲行動喚做 New Order。
用納粹當範本也不是亞伯拉罕自己獨創的。
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 用星戰電影來對比納粹歷史的企圖始終都很明顯。「Stormtrooper」風暴兵團的名字毫無疑問來自一路協助希特勒奪權的納粹黨黨內武裝組織──「Sturmabteilung」 衝鋒隊。而風暴兵在電影中的具體形象,從頭盔到制服都神似二戰中的德軍。
基本上納粹軍服跟我們用在第一部星戰電影的衣服差不多,那種衣服的用意就是要十足權威、如同吸血鬼一般。
盧卡斯曾說。
《 星際大戰 》vs《 意志的勝利 》:
暗藏的星戰線索
1934 年這場看起來像是星戰 Cosplay 的黨代表大會可以被鉅細彌遺地記錄在歷史中,還要多虧希特勒鍾愛的德國電影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的「功勞」。
里芬斯塔爾用她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 記錄下這長達四天的盛大儀式,並因而名噪一時 / 惡名遠揚。這不是她第一次拍攝納粹黨代表大會,前一年她也用攝影機紀錄下 1933 年的納粹全國黨代表大會,剪接成另一部紀錄片《信仰的勝利》(Victory of Faith)。然而《意志的勝利》之所以在電影史上更負盛名,是因為這一次場面更加浩大、拍攝技巧更精緻,對納粹的宣傳效果也更為驚人。
里芬斯塔爾後來經常用自己只是拿攝影機紀錄下現場發生的真實事件來為自己的辯護。事實是 1934 年空前盛大的黨代表大會完全是配合里芬斯塔爾的拍攝需要而策劃的,一切的安排都是為了讓她可以充分地從各種角度拍攝她想要的星戰級史詩場面。說穿了整場大會其實就是一個電影劇組,用完全不輸給後世星戰電影的製作規模來達成她的甲方──希特勒想要的國際宣傳效果。
比較前後兩部紀錄片,可以發現兩件不尋常之處:第一,《信仰的勝利》的拷貝似乎遭到納粹有意銷毀,所以流傳不廣。第二,《信仰的勝利》中出場最多的主角衝鋒隊 (也就是帝國風暴兵的前身) 到《意志的勝利》中戲份變得非常少,許多衝鋒隊的要員都未能現身這部場面更盛大的「續集」。
這兩點不尋常通通都起因於兩次黨代表大會之間發生的一場血腥政變,而且這場政變居然還有出現在星戰電影裡。

「原來民主就是這麼葬送的……用如雷的掌聲。」
真實歷史上的絕地武士大屠殺
納粹的影子在星戰前傳中變得更加顯著,喬治盧卡斯索性把這個三部曲變成了銀河版的希特勒傳記。而共和國議會議長白卜庭 (Palpatine) 就是希特勒本人。
原來民主就是這麼葬送的……用如雷的掌聲。
白卜庭議長以分離主義對帝國的威脅為迫切理由,要求共和國議會「暫時」授予他無上限的權力;希特勒則是以國會縱火案顯示共產黨威脅為迫切理由,讓共和國國會通過特別授權達成納粹一黨專政獨裁的地位。
白卜庭議長用來掃除政敵的武裝部隊是絕地武士;希特勒則是仰賴納粹黨的衝鋒隊來掃除共產黨和其他政敵。等到障礙掃除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輪到掃地工具本身被掃地出門了……
《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 中,白卜庭議長發布 66 號密令,讓安納金 (Anakin) 率領白卜庭秘密培植的複製人部隊冷血肅清對他的獨裁政權造成威脅的絕地武士。1934 年 6 月 30 日,希特勒則是派出他扶植來取代衝鋒隊的黨衛隊,針對對他造成威脅的衝鋒隊要員進行肅清行動,歷史上稱之為「長刀之夜」。
這場血腥清洗就是為什麼以衝鋒隊為要角的紀錄片《信仰的勝利》會遭到納粹銷毀,同時也就是為什麼《意志的勝利》中衝鋒隊的男主角地位會讓給了後起之秀──黨衛隊,只剩為數不多的鏡頭和為數不多的衝鋒隊員出現在「續集」裡。
因為這小貓兩三隻已經是逃過清洗、世間僅餘的最後絕地武士(誤)。

Order 66 絕地武士大屠殺。
萊尼里芬斯塔爾的幽靈
直到以 101 歲高齡告別人世之前,萊尼里芬斯塔爾終其一生都背負著《意志的勝利》的歷史罪名。但即便她已不在人世,她的鬼魂卻好像絕地英靈一樣陰魂不散,持續在我們每天看的電影裡出沒。
20 世紀最具指標性的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極力貶低這種鼓勵屈服、讚頌愚蠢、美化死亡的法西斯藝術,但無論她如何努力貶低,都無法阻止新一代的創作者透過學院教育接觸《意志的勝利》,在為之目眩神迷之後在自己的電影之中引用這些拍攝技巧:
比如 1977 年喬治盧卡斯《星際大戰》的最後一幕頒獎儀式,或是 2000 年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 的《神鬼戰士》(Gladiator) 中羅馬皇帝駕臨競技場的一幕,幾乎都是一個畫面接著一個畫面翻拍《意志的勝利》的橋段。
《 神鬼戰士 》vs《 意志的勝利 》:
彼得傑克森 (Peter Jackson) 的引用則是更加有意識的。即便 J·R·R·托爾金 (J.R.R Tolkien) 如何撇清《魔戒》(Lord of the Rings) 的情節跟二次大戰的關係,但人人都覺得二戰、納粹、希特勒的影子在《魔戒》中無所不在。更加不避諱二戰議題的彼得傑克森則順理成章地在薩魯曼 (Saruman) 統帥半獸人大軍的場景用上《意志的勝利》的拍攝視角。
用不著薩諾斯 (Thanos) 的彈指神功,上個世紀的戰爭記憶仍在快速消散中。在這個 Youtube 網紅每天臉歪嘴斜地推銷政治人物的新世紀,打死不肯離去的萊尼里芬斯塔爾絕地英靈肯定是在背景畫面裡笑得合不攏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