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哥吉拉 II:怪獸之王》上映時曾做過簡短評論,也探討了哥吉拉歷年來水中運動的各種模樣。本篇則是延續專欄慣例,以上下兩篇重新探討電影的一些細節。
《哥吉拉 II:怪獸之王》的最大賣點(事後來看恐怕也是唯一賣點),就是除了原本的哥吉拉之外,還加入了拉頓、摩斯拉、王者基多拉三隻東寶明星怪獸。
確實片中各大怪獸都有著還不錯的發揮,尤其拉頓的場面更補足了從元祖《空中大怪獸拉頓》以來就沒有再好好拍出的飛行戰鬥場面。不過整體來說,這些老牌怪獸在本片中都缺少了一點什麼,而讓牠們看起來和好萊塢其他電影的怪獸沒那麼大差異。
「好萊塢製造的怪獸有好萊塢風格」
聽起來儘管理所當然,但也不是不能打破;很可惜地,儘管《哥吉拉》這麼做過,《哥吉拉 II:怪獸之王》卻沒有要繼承的意思。在片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王者基多拉。

《哥吉拉 II:怪獸之王》。
《哥吉拉 II:怪獸之王》太過逼真的怪獸,太過刻意的成果?
王者基多拉在南極冰山中登場前確實氣勢十足,然而,等到牠展露全貌之後,就開始有一點走味。那種走味在於,雖然牠是體長數百公尺的外星三頭巨龍,整體動態也確實靈活生動,達到過往日本電影不及的精緻逼真,但到頭來這反而就讓牠太像其他電影的龍。從牠頸部至頭部的扭轉方式,到牠的行動模式──露出凶暴的神情、發出威脅的叫聲、追逐人類、吃人,甚至還會看到三個頭活靈活現地溝通、甚至還有階級順序(旁邊的頭偶爾就會被中央的老大「教訓」一下)──整部片看下來,牠幾乎就只是奇幻電影常見的龍再放大數倍。
當然,這不是說像日本那樣用鋼絲操作三顆頭讓它們隨機亂晃就比較好,但無法否認的是,當年日本特攝的技術不足,確實創造出一種不像生物但有自己生命的角色;《哥吉拉 II:怪獸之王》朝逼真前近,卻使得整部片儘管處處明顯向日本老怪獸片致敬,卻與這些片產生無形的隔閡。

少數王者基多拉較為脫俗的場面。
但這種隔閡並非技術上的必然,而是拍片者的選擇。例如《環太平洋》就刻意從皮套怪獸為概念來發想怪獸的造型及動作,在機甲獵兵的造型、動態和重量上也補強了質地,而讓這部片更有自己的味道,也更貼近電影想親近的日本作品(相較之下,續集《環太平洋 2:起義時刻》就捨棄了這些質地,導致戰鬥場面更像《變形金剛》系列,也只能在片中放一台鋼彈模型來聊表心意)。
又好比 2016 年的《正宗哥吉拉》,這部片則證明了特效的進步不一定要用於強化生物的靈活逼真感;電影很聰明地凸顯哥吉拉的「無神」,反而創造出更貼切電影主題的哥吉拉──一頭不太生物、不太真實,但又確確切切威脅著某個現實世界的陰森存在。

拉頓。
更不用說 2014 年的《哥吉拉》,因為放慢怪獸的行動、加強怪獸的份量,緩緩鋪陳每次怪獸的登場,而讓片中的哥吉拉在畫面上、在鏡頭中自然顯露凌駕天地的氣勢,比續集更堪稱「怪獸之王」;牠也就不用像續集那樣,只能靠著片中人物一次次稱呼王者、或者靠眾怪獸(老實說蠻做作)的膜拜而成為王。
《哥吉拉II 怪獸之王》固然比前作刺激熱鬧,但也變得更像一部好萊塢年度量產的特效電影,而沒有前作那種「哥吉拉踏入好萊塢」的驚喜。而且這樣的改變似乎對票房沒幫助;雖然前面提過,票房的成敗有著諸多因素,但本片的票房確實沒達到上映前的期望,甚至連前作的標準都維持不住。
還好票房的失利並沒有嚴重到打斷「怪獸宇宙」和哥吉拉第三部曲的計畫,然而,一場空前的疫情卻打斷全好萊塢的時程,也讓人遲遲無法知道《哥吉拉大戰金剛》究竟是會每況愈下,還是會扳回一程──
(上下完)
電影資訊
哥吉拉II怪獸之王 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
- 上映日期
- 2019/05/29

導演
劇情
《哥吉拉 II 怪獸之王》身為傳奇影業的怪獸電影宇宙第三部電影,延續了《金剛:骷髏島》電影結局中的彩蛋,秘密行動單位:「君主組織」尋找的多頭泰坦級的怪獸,都將出現在電影中,在人類的城市裡無情地肆虐。蝶龍摩斯拉、翼龍拉頓與三頭龍王者基多拉,都將同時出現在大銀幕上。 專門研究泰坦巨獸的「君主計畫」,將要面對世紀的泰坦巨獸之戰,哥吉拉將與魔斯拉、拉頓以及王者三頭獸基多拉衝突。而牠們爭奪霸權的對決將左右人類的生死。由米莉芭比布朗飾演的麥蒂森羅素試圖透過無線電聯絡生還者做開端,但是在多頭巨獸的瘋狂肆虐下,無線電的另一頭只傳來更多的災情。許多城市似乎已經被破壞殆盡,專家們相信這些巨大的怪獸只是冰山一角,怪獸們早已遍佈世界各地,隨時準備爭奪霸權。而「君主組織」芹澤博士(渡邊謙 飾)甚至提出:我們才是哥吉拉的寵物。 究竟哪幾頭怪獸會保護人類免於滅絕,又是哪幾頭要將人類消滅?哥吉拉最強悍的宿敵之一:三頭龍基多拉與哥吉拉正面對決,狂暴與衝突場面絕對能創下怪獸電影的新經典。
- IMDB
- 6.3
- Rotten Tomatoes
- 83%
- PTT
- 好雷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