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米高肯恩:談窮到脫褲與發大財,「愛錢有什麼錯,因為我永遠都是一個窮小子!」

米高肯恩 (Michael Caine) 在影壇已經活躍超過 60 年,至今他還有新電影要上映。這位真正堪被稱為長青樹的影壇傳奇,拿過不少肯定演技的獎座。當然,演員的薪水應該也不錯吧……但我得提醒你,別在肯恩老爺子面前談錢,這算是個禁忌話題,小心愛碎嘴又愛講古的肯恩老爺爺脾氣夯起來。因為對於窮到脫褲與發大財,他有很多很多親身體驗可以跟我們分享——如果你喜歡聽阿公講古的話。

米高肯恩。

 

戰後經濟蕭條 米高肯恩自小家境困窘

其實今年 87 歲的米高肯恩,在倫敦有棟房子、在倫敦週邊的薩利也有房子、在陽光普照的邁阿密還有房子——還是在邁阿密海灘上的別墅。這實在很難想像肯恩會缺錢,但是事實上,肯恩的確很缺錢,至少以他的想法看來是這樣,這原因應該是來自於他的工人階級家庭。肯恩以一口流利的倫敦敦考克尼口音 (cockney accent) 著名,這種在英國代表工人階級的口音,聽起來好像隨時都在吆喝,這是肯恩最熟悉的腔調,因為成長過程中,他的父母每天都用這種腔調吼他——他們希望不受教的肯恩能加入他們的行列,成為一位工人。

米高肯恩。

米高與媽媽。

肯恩非常不受教,意味著他不願意成為一份有著固定薪水的勞工,為家裡財務奉獻一點力量。肯恩的父親是一位市場漁工,還在世上最大魚市場「比林斯蓋特海鮮市場」(Billingsgate fish market) 工作;肯恩的母親是一位清潔工。理論上,父母都在工作,應該可以撐起一個小家庭。問題是,當時的景況很糟糕,肯恩與弟弟又在最糟糕的時刻誕生。

「我在 1933 年出生,突然我父母在 30 年代大蕭條時代中期,就多了兩個兒子,所以連我媽也得開始幫人打掃辦公室。」

米高肯恩。

年輕的米高與父母。

30 年代的大蕭條、40 年代的二次大戰又為倫敦迎來了大轟炸,對於肯恩夫婦這樣的人力勞工來說,賺錢如同從石頭縫中挖出蜂蜜。但是肯恩的父親莫利斯 (Maurice) 還得為國效忠,他必須離開一家三口,有六年時間在遠方戰場衝鋒陷陣,這讓當時年紀還小的肯恩兄弟必須與媽媽艾倫相依為命。孤兒寡母聽起來有點無助,但是英國最強的戰場實力,來自於這些捍衛家園的媽媽們。丈夫離家後,艾倫告訴孩子們的一番話,令肯恩永誌於心。

米高肯恩。

米高與弟弟史丹利。

艾倫對當時只有 6 歲的米高與 3 歲的弟弟史丹利說:

「現在你們兩個小毛頭必須照顧我了!」

米高肯恩回憶,那時兩個孩子大聲地回應:

「是!」

而從那一刻開始,他們知道自己必須成為男人,而不是男孩了,他們必須成為家中的支柱,直到永遠。

米高肯恩。

肯恩與他的堅強媽媽艾倫。

艾倫原本就是個廚子,但她不只得在有錢人家裡當廚師,還得抽空到其他辦公室打掃賺錢。她自然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年幼的孩子,只能帶著孩子到幫傭的家中待著。小時候就在廚房看著母親忙碌的米高肯恩,當然因此學到了媽媽的好手藝。儘管他們得等到媽媽煮完飯、伺候完主人後,才能吃剩下的殘飯剩羹。但至少米高肯恩仍然與母親待在一起,吃的也是媽媽的拿手菜。這種媽媽就是天的形象,影響了肯恩的人生觀,他不只學到了如何做菜、還學到了如何堅強、如何忍耐、如何度過缺乏物資的貧窮生活——這一切都在他還沒上小學之前就學到了。

戰後爸爸回來了,但是他們家的經濟仍如因戰爭而破敗的英國經濟一樣陷入絕望,連女王都要樽節度日,女王的子民們也得一個錢當兩個用。而對在不會倒閉的魚市場工作的莫利斯來說,大兒子最好的出路不是唸書,而是跟他一樣到市場捧鐵飯碗。但是,儘管肯恩對貧窮仍然恐懼,他卻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漁工,他想要成為一個演員。這自然成為肯恩與父親之間永不停歇的爭吵話題,但是別忘了,肯恩已經是個小大人了,而大人是不會輕易就範的。

米高肯恩。

「誰會聽老爸老媽的話?」

他說

「如果你乖乖聽父母的話,你以後就只能平凡地在超市裡搬貨上架,他們都會這樣說:『不要做那些鬼工作,去找一份正當的工作!』你懂嗎?當我已經成為了一個演員,我老爸還是希望跟他一起到魚市場工作,難道我會乖乖聽話嗎?」

《風流奇男子》劇照。

1966 年《風流奇男子》(Alfie)。

但是話又說回來,選擇演員這條路,確實比起工薪階級來收入更不穩定——魚市場每天都要進貨,演員可不是天天都有戲演。可是,米高肯恩其實並不好高騖遠,他沒有那種夢想當上電影巨星一炮而紅的狂妄,相反地,他很清楚自己的能耐在哪裡、知道自己扮不起紈褲子弟。

「……我知道我沒法成為天王巨星,我也不可能變有錢,不可能名滿天下,我想做的,只是成為一位我能力所及能夠成為的好演員……當我去劇院時,那邊的人個個都光鮮亮麗,他們是不會為工人階級寫舞台劇的。」

《戰血染征袍》劇照。

《戰血染征袍》(Zulu)。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