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每款 3A 級遊戲大作,看起來比電影都像是電影,這是經過一段漫長演化過程得到的結果。反過來,遊戲改編電影的命運卻沒有那麼好,長期以來,遊戲改編電影明顯不是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型。回到 1994 年,有兩款來自大型機台遊戲的改編電影接連上映,《快打旋風》(Street Fighter) 與《魔宮帝國》(Mortal Kombat) 在那個遊戲改編電影還不流行的 90 年代,引起一片震撼。
《快打旋風》與《真人快打》都是大型機台的格鬥遊戲,但是,不能因為它們都是操控角色大打出手的格鬥遊戲,就認為這些遊戲差異不大。事實上,它們的改編電影,也各自反映了這兩款遊戲的差異性:《快打旋風》改編自更為陽光的遊戲《快打旋風 2》、而改編自《真人快打》的《魔宮帝國》更為黑暗。

大型電玩《快打旋風 2》。
這種差異來自遊戲本身的表現尺度差距,《快打旋風 2》遊戲裡出現的血液大多來自吐血──東方文化裡最常使用的受傷表現手法;而《魔宮帝國》的番茄醬四溢,彷彿每挨一拳都會濺血四升——滿足了西方玩家的重口味。

大型電玩《真人快打》。
這是兩款遊戲背後的文化差異,因此也衍生了不同的電影風格。讓我們把這兩部上映相距不到一年的電影,放進電影競技場較量一番。
-
搞笑 vs 不搞笑
《快打旋風 2》遊戲事實上並沒有明確的劇情主線,雖然每個角色貌似都有自己的劇情線,但這些劇情支線彼此間沒有太大的交互,而只是恰巧大多數角色的共同目標,都是掌管大型犯罪組織「Shadaloo」(シャドルー)的貝卡(ベガ,英文名為 M. Bison)而已。這讓《快打旋風》在改變成為需要明確敘事角度的電影形式時,多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遊戲《快打旋風 2》春麗的結局,恢復成青春女孩(事實是她的拳腳生涯永遠不會結束)。
而編劇們放了什麼在《快打旋風》電影裡呢?是歡樂。這部電影裡幾乎每個角色都是搞笑咖,從他們代表多重文化的外型、到角色設定、乃至於台詞細節,都充滿一種刻板印象的諷刺幽默感。就像反派角色的桑吉爾夫 (Zangief),這位摔角手一直誤以為他是在為正義服務、迪杰 (Deejay) 可說是世界上最爛的打工仔、而貝卡則是滿腦子充滿不知所謂征服世界幻想的瘋子──他的辦公室裡掛著仿照拿破崙騎馬圖的自畫像、他有一大堆相同造型但不同配色的軍帽。而當春麗血淚控訴貝卡毀了整座村子與他父親時,他自大的台詞令人發噱:
「你覺得血海深仇的那一天,對我來說只是…… 禮拜二。」
《快打旋風》搞笑的「只是禮拜二」片段:
《魔宮帝國》其實也有不少笑點,但是在歡笑過後,這部電影的基調更為黑暗,忠實地遵循血腥殘暴的遊戲路線。另一方面,其實調性更靠近奇幻的《魔宮帝國》──畢竟都出現了神話怪物與雷神。卻比歌頌功夫風格的《快打旋風》,引用了更多香港的武打電影典故,例如《龍爭虎鬥》(Enter The Dragon)。很多人認為《魔宮帝國》幾乎是「致敬」了整段《龍爭虎鬥》劇情主軸,同樣都是來自少林寺的武僧、同樣都要挑戰一項年度格鬥大賽、同樣都得搭著船從香港到某個神祕小島、他們的兄弟同樣都被格鬥大賽主辦人殺害、因此他們不僅要贏得大賽,事實上還要除掉大賽的幕後黑手。

《龍爭虎鬥》:《魔宮帝國》結局也抄襲了這段鏡子迷宮戲。
復仇與殘暴、還有李小龍的殘影,都讓《魔宮帝國》看來更屬於成人專屬的樂趣──不過話說回來,90 年代的孩子也吃重鹹,這款在遊樂場的大型機台遊戲,消費主力原本就是孩子們,他們當然對《魔宮帝國》適應順利。反過來,《快打旋風》其實也借鏡了 1976 年的香港武打電影《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Master of the Flying Guillotine)──應該說遊戲本身就是從這部電影改來的。

《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看看《快打旋風 2》遊戲裡的塔爾錫是從哪裡抄來的。
《血滴子》系列電影一向非常暴力,畢竟血滴子可以把人頭平整地摘下來。但是《快打旋風》裡看不到這些無頭屍體,它只保留了《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裡來自世界各國武術高手的設定(包括瑜珈大師、泰拳高手與沖繩古武術專家),然後讓他們更加搞笑一點。

《血滴子》系列電影都很暴力。
-
簡單帶過 vs 忠實改編

凱吉是《魔宮帝國》的搞笑擔當。
《快打旋風 2》遊戲原本就沒有什麼主線劇情,但是電影裡刪減了更多角色的劇情,讓某些角色完全成為活動背景,除了貢獻一兩個笑話之外,就是乖乖當背景。但是《魔宮帝國》不太一樣,它至少改編了《魔宮帝國》的前兩款遊戲劇情,而且將戲份聚焦在主要角色身上,讓賈克斯 (Jax)、強尼凱吉 (Johnny Cage)、琪塔娜公主 (Kitana) 與卡諾 (Goro) 這些角色令人印象深刻。連蜥蜴人 (Reptile) 都有自己的一場獨秀:他與主角劉康至少還有一場一對一的打戲。
-
巨星光環 vs 真打仔手把手指導
《快打旋風》既然強調拳腳功夫,在武打電影漸漸成為 90 年代動作電影主旋律之一的時期,他們能找到尚克勞范達美 (Jean-Claude Van Damme) 來主演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最成功的選擇:范達美在當時已經因為《魔鬼命令》(Universal Soldier)、《終極標靶》(Hard Target)、與《時空特警》(Timecop) 等電影而擁有了知名度。雖然說實話,范達美與他飾演的美國空軍少校蓋爾,根本一點就不像,但是這位動作紅星成為驅動觀眾支持《快打旋風》的最大理由,范達美的空中劈腿踢,甚至令人忘記了蓋爾原本應該使出的絕招翻筋斗踢 (Somersault Kick)。

《快打旋風》
《魔宮帝國》就沒有這樣的帶頭紅星了,儘管曾經演出《時空英豪》(Highlander) 的克里斯多夫藍伯特 (Christopher Lambert) 也參加了《魔宮帝國》,但是他的角色戲份並不多。主演這部電影是飾演劉康的仇雲波,而他是《魔宮帝國》成功背後的最大功臣。

仇雲波。
因為雖然《魔宮帝國》裡有許多精采的對打戲,但是當時還年輕的導演保羅安德森 (Paul W.S. Anderson),壓根不懂怎麼拍武打電影──他是《魔宮帝國》遊戲的忠實粉絲,卻對香港武打電影沒有太多了解。仇雲波不但得演戲、還得身兼武術指導與構圖指導,他得指導安德森如何在打戲中正確取鏡、攝影機如何走位,看看劉康大戰蜥蜴人的這段精彩片段,沒有仇雲波的付出是拍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