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 年,取材自真實事故的《顫慄汪洋 22 小時》(Open Water) 改寫了鯊魚電影的遊戲規則,讓鯊魚片既能兼顧寫實性與娛樂效果,又能避開將鯊魚妖魔化的爭議。在這類電影裡,鯊魚只是天災人禍的一環,但對主角來說,牠不但最難纏的敵人,且為故事帶來難以預料的變數。另一方面,鯊魚也代表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如果我們無法與它抗衡,最後只能聽天由命,並努力地從自然法則中尋找一線生機。
在《顫慄汪洋 22 小時》的眾多仿效者中,2017 年的英國片《深海鯊機》(47 Meters Down) 可說是表現最好的作品。主角受困深海的駭人情境,以及因缺氧與幻覺引發的焦慮及絕望,都讓鯊魚來襲的恐怖感更上一層樓。

《深海鯊機》。
《絕鯊 47:猛鯊出籠》與首集南轅北轍
基於首集的成功,編導約翰尼斯羅勃茲 (Johanne Roberts) 在兩年後推出了續集《絕鯊 47:猛鯊出籠》(47 Meters Down: Uncaged)。不過除了主角同樣是在深海求生的姊妹檔外,本片無論是場景或風格,皆與前集南轅北轍。它增添更多動作場面,並以自然災害取代前集的人為事故。與其說是續集,它其實更像獨立的姊妹作。

《絕鯊 47:猛鯊出籠》。
事實上,光看主角們探勘沉沒的馬雅古城,結果在深海遺跡被盲眼鯊魚圍攻的誇張劇情,我們甚至有種觀賞科幻頻道 (Syfy Channel) 自製電影的廉價既視感。不過這點倒是反映了《絕鯊 47》令人驚喜之處,它的題材看似天馬行空,劇情邏輯卻毫不馬虎。主角遭遇的各種危機就像骨牌效應般一觸即發,每一場災難的結束,都可能是下一場災難的導火線。另外,許多乍看之下漫不經心的伏筆,都在故事接近尾聲時變成阻礙主角逃生的未爆彈。
此外,題材的改變,並沒有減損《絕鯊 47》的心理驚悚色彩。鯊魚依然維持前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形象,往往等獵物近在眼前才突然現身。以海底洞穴取代開放海域的空間設計,也為故事增添了幽閉恐懼的緊張氣氛。雖然比起《深入絕地》等作品的效果還差了一截,不過片中敵我辨識不清,不知前方是出路還是死亡陷阱的危機感,足以令人忘卻稍嫌離譜的背景設定,並隨著主角們的進退兩難而心驚膽跳。
另一方面,熟悉鯊魚電影或青少年恐怖片的影迷,或許會從《絕鯊 47》得到意想不到的樂趣。片中雖充斥刻板且制式化的角色形象,但不代表我們能預測之後的劇情發展。無論是角色的退場順序或鯊魚的襲擊時機,本片都帶有一種不按牌理出牌,且世事難料的無奈感。在最後十分鐘的脫逃戲裡,觀眾更是被劇本的連番轉折玩弄於股掌之間,絲毫無法喘息。
整體而言,《深海鯊機》與《絕鯊 47》呈現了不同的緊張氣氛。前者偏向在有限時間內解決眼前的危機,後者則是在有限空間內躲避追兵。即使《絕鯊 47》的真實感略遜前者一籌,它的驚悚感與娛樂性仍與首集並駕齊驅,就鯊魚電影的續集來說,這點可說相當難得。而被《深海鯊機》的黑暗結局嚇到的影迷,或許也能從這集得到些許安慰吧。
電影資訊
絕鯊47:猛鯊出籠 47 Meters Down: Uncaged
- 上映日期
-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