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希臘神話:《愛 x 死 x 機器人》不只是 18 部獨立動畫 — 解析 Netflix 打造娛樂新體驗的產業策略

電影神搜

我們已經習慣打開手機滑滑訊息、看看臉書、刷刷 IG、瞧瞧 Youtube,偶爾點開抖音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從這行文字到那段影片的專注時間越漸縮小,各種資訊、娛樂充斥著我們的上班下課、上床下車,甚至沒辦法好好地看完一集半個小時的電視劇。在這樣的時代裡,如何吸引觀眾的黏著度,是各大影音內容平台的挑戰。

《愛 x 死 x 機器人》。

 

既《潘達斯奈基》後,串流巨擘再次打造神作

身為內容產業的龍頭,Netflix 可以說是各種努力。比如說:在年初左右上映的《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大玩後設選項,把電影更推向追求互動的娛樂形式。又比如說,今天要介紹的這部 Netflix 影集《愛 x 死 x 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以一種短篇小說特有的、精煉而鋒利的敘事,交織著性欲、血腥與暴力,一點點地讓我們沉溺於這個殊異的動畫世界。

推薦閱讀>> Netflix 最新原創互動影集《黑鏡:潘達斯奈基》拍攝 250 個片段挑戰觀眾極限

《愛 x 死 x 機器人》。

 

由 18 部獨立動畫短片組成的炫目世界

我之所以認為《愛 x 死 x 機器人》是 Netflix 對現代娛樂體驗的一種嘗試,是基於以下幾個特點:首先,一共 18 集的內容雖然乍看之下讓人吃不消,但每集長短不一,從 6 分鐘到 17 分鐘,幾乎每一部都能輕鬆地在短時間內完食,讓缺乏長時間注視力的觀眾也能享受;再者,除了些許集數的重複,基本上每集的主創者都來自不同的國家與創作背景,而捨棄以真人為主的製作形式也使得每集的內容、畫風各成風味,讓上勾之後的觀眾總是期待下一集的主題與設定,也總想著還有甚麼可能。

《愛 x 死 x 機器人》。

第三,由於創作風格各異,唯一約束這些作品的主軸,便是由標題所構成的「愛」、「死」與「機器人」,所以延伸著這三個關鍵字而來的不免是當代影音視野中最吸睛的「性」、「暴力」與「科幻」,一波波高刺激的影像在極短的時間內播映於眼簾,讓人停不下手。就這樣,短小、變化、刺激,三個元素反覆翻轉,讓沒耐心的觀眾一不小心就看完整季,卻仍意猶未盡,忍不住還要上網評價支持自己最喜歡的某幾集,形成討論的循環圈。不得不說,Netflix 這招實在相當高妙。

《愛 x 死 x 機器人》。

現代哲學:深度思考的娛樂化

此外,在瀏覽網路上的討論時,我也發現人們喜歡在短篇故事裡面找寓意,所以不特別意外的,許多讓人喜歡的集數,多少都帶有點哲學省思。例如:第 3 集〈目擊者〉(The Witness) 對循環輪迴的看法;第 7 集〈天鷹座裂縫之外〉對世界真實的探究;第 12 集〈魚夜〉(Fish Night) 中絕美的愉悅與隨之而來的殘酷;第 14 集〈茲瑪藍〉(Zima Blue) 裡回歸初心的禪意。

在一片喧嘩的娛樂裡,人們仍然渴望省思、渴望說出一點甚麼來。也正因如此,過去繁重的哲學思索被碎裂成簡易的三言兩語、或者嘎然而止的懸念。大眾所期待的,是一點點在捷運車廂內、或者走在路上時可以想到的概念,而不是一眾哲士嘮叨的辯證。

《愛 x 死 x 機器人》。

所以《愛 x 死 x 機器人》在網路社群上的大紅大紫,不只是因為它提供一種新的娛樂體驗,更在於它給出一套符合現代人們生活型態的娛樂哲學,人們在觀看影集時不會覺得自己是無腦的薯片觀眾、更是燒腦活動的參與者。Netflix 的精明正是在於把人類對於思考深度的追求也娛樂化,淺嚐即止、卻又意味深遠。可以說,《愛 x 死 x 機器人》是現代人的希臘神話,它暴力血腥又不乏各種警示寓意。而做為神話幕後的推手,Netflix 是當代最靈巧的說書人,它不再講故事了,而是要你說給自己聽。

《愛 x 死 x 機器人》。

撰文作者:Hen Hao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