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壇最佳黃金導演/演員拍檔:他(她)們的故事

隨著奧斯卡獎季的逼進,各大重要作品也一一浮上檯面,其中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郵報:密戰 The Post》無疑是當中最受人關注的一部;除了這部電影能否在奧斯卡入圍多項,若然梅姨(Meryl Streep)入圍影后能否拿下她的第四座小金人(前兩座影后作品分別是《蘇菲亞的選擇》和《鐵娘子:堅固柔情》,另曾以《Kramer vs Kramer》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外,Steven Spielberg 和 Tom Hanks五度合作能激發出什麼火花,也格外令人期待。攤開兩人先前四度合作的作品,部部成績不俗,儼然已是最佳黃金拍檔。而這樣密切合作,屢能刷新觀眾觀影經驗的導/演組合,細數中外影壇所在多有,讓筆者介紹底下這十對黃金拍檔,與他(她)們的故事。

一、李安 vs. 郎雄

李安曾說過:「我很少用同樣的演員,只有郎叔,只要他在世,我拍的華語片都有他,尤其父親三部曲(《喜宴》、《推手》、《飲食男女》),到了第三部(《飲食男女》)是為了他拍這個戲,是唯一的一次。」如同李安所說郎雄提供的父親形象,擁有一張五族共和臉、歷經中國變動的大時代,郎雄所代表的不只是兩地的遷徙,更是世代的轉換,讓他不只是李安電影中的父親,也是這一代華人對父親共同的感受、記憶。

李安攝影機下的郎雄,有著執拗、固守傳統價值觀的老派浪漫,郎叔用自身修為和生命經驗,為我們鐫刻下影史永難磨滅的銀幕父親形象。精湛的演技讓他分別以《推手》拿下第金馬獎第二十八屆(1991)最佳男主角,《喜宴》則或得了第三十屆(1993)最佳男配角。2002 年,郎雄離開了我們,回到他最敬愛的天主身邊。然而他的身影,他所彰顯的時代精神,會永遠縈繞在我們腦海。

二、蔡明亮 vs. 李康生

在紀錄片《那日下午》裡,蔡明亮對合作過十餘部電影的李康生說:「你離開我的電影去拍其他導演的作品時,我就感覺不對,因為根本不像(那個角色)嘛!」

蔡導這番話,與其說是擔憂小康自成一格的演技無法跟其他導演磨合,不如說是只有在蔡導的作品中,我們才能看見更精煉也更純粹的李康生!從《青少年哪剎》到《家在蘭若寺》,李康生看似不變,其實內裡一個老靈魂已暗自生成,為你悄然演繹不惟獨臺北人,舉凡人皆會生成的各種孤寂!蔡明亮曾說過:「我的電影,就是李康生的臉。」我們慣於凝視這種臉,也希望他們的合作關係,能一直持續下去。

三、王家衛 vs. 梁朝偉

王家衛與梁朝偉的合作始自1991年的「阿飛正傳」。其實當時梁朝偉已是很受歡迎的明星,只是十多年的演藝之路開始出現瓶頸。「跟他拍戲感覺上好像衝破了一個階段,給我一種新的演戲的方法,所以在我演戲生涯裡面,他是個很重要的人。其實沒有拍《阿飛》之前,我已經對自己演戲方面有點心灰意冷,因為不曉得怎麼再去突破那個階段。」遇到王家衛,不但梁朝偉獨特的兼具自信與脆弱的憂鬱特質被開發出來,他的演技也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很難想像眾人口中的戲精,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撞牆期,而竟然是以「沒有劇本」出名的王家衛導演,將梁朝偉從幽谷中拉拔出來。從方法演技到感受氛圍、從心(新)出發的演技蛻變,梁朝偉自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讓大家看到更多變、更成熟的偉仔。在香港金像獎他拿下的七座小金人當中(五屆影帝,兩屆最佳男配角),王家衛導演的作品就包含了四部(95年《重慶森林》、98年《春光乍洩》、01年《花樣年華》、05年《2046》),兩人優異的無間默契更揚威海外,97年王家衛以《春光乍洩》成為首部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2000年梁朝偉則憑《花樣年華》成為繼94年葛優(《活著》,張藝謀導演)後,第二位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的華人演員,演藝生涯攀上頂峰。

四、杜琪峰 vs. 劉德華

談起這兩人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早在80年TVB的《鹿鼎記》中,兩人就合作過,但杜琪峰欣賞的,是飾韋小寶的梁朝偉,「皇上」卻苦等不到導演的認可,90年代兩人合作《天若有情》,華仔一個對機車後照鏡撥頭髮的動作,被杜導痛罵「浮誇、耍帥」,不懂演戲。自認是方法演技派的劉德華,碰到認為他只會貪靓(廣東話「耍帥」之意)的杜導,合作初期確實尚在磨合,彼此互看不順眼,那這樣的組合,後面是怎麼漸入佳境的呢?

人說十年磨一劍,華仔這一磨,可不止十年,而幫助他鑄成新劍、讓大家知道華仔不止如此的的,無非是罵他最多、同時也啟迪他最多的杜琪峰導演,2000年華仔終於憑《暗戰》(臺譯:談判專家)身罹絕症的犯罪專家一角,拿下第一座香港金像獎影帝,04年憑《大隻佬》看透因果的和尚一角,於香港金像獎二度掄元。一次拿獎你說是運氣(2000年那屆有劉青雲、吳鎮宇、黃秋生角逐,不少人為此結果不平),但再次拿獎,你就不得小覷這位影帝的實力。2012年兩人合拍《盲探》時,杜琪峰才對劉德華有了一種深深的欣賞,“我認識劉德華快三十年了,我覺得現在的劉德華是最成熟的。 ”   杜導這番話,不啻為兩人的男人情誼,寫下了最浪漫的註腳。

五、英瑪柏格曼 vs. 麗芙·烏曼

麗芙·烏曼和柏格曼有三層關係:他們曾是合作過十部電影的導演與演員;他們曾經結婚生女,也曾爭吵離婚;他們是一輩子的朋友。他們既是情人又是工作夥伴的關係,加深了他們生活的磨擦,卻又無損他們作品的純度與色澤。不管是兩人第一部合作的《假面》,或是離婚後的《秋光奏鳴曲》,噤聲不語的麗芙·烏曼和與母親激烈爭吵的麗芙·烏曼,都能精準表達主人翁躁動不安的內心世界。

兩人的合作關係並未隨著離婚而中止,步入晚年的麗芙·烏曼執起了導筒,她執導的《私人談話》、《狂情錯愛》皆由伯格曼編劇。伯格曼欣賞烏曼的導演才華,喜歡她給予他故事的不同視角。伯格曼說,她緩解了我內心的掙扎,緩解了我的眩暈感和悲劇感,在她的故事裡,「我感覺我兒時對父母所懷抱的怨恨逐漸消散了」。以非喜劇收場的婚姻關係,並未阻絕兩人對各自才華的激賞,2007年柏格曼離世後,麗芙·烏曼與伯格曼早期的御用女演員畢比·安德森也特地替伯格曼送行,讓我們更心折於他們綿長不斷的珍貴情誼。

六、小津安二郎 vs. 原節子

日本名導小津安二郎36年的導演生涯中,一共拍攝了54部電影。原節子其實只參與了其中的6部,也並不全是絕對的主角。然而,每提及小津的電影,除了他的電影風格,我們首先想到的人物可能就是原節子。在與小津合作之前,原節子已經與內田吐夢、山本薩夫、伊丹萬作、島津保次郎、今井正,甚至和成瀨巳喜男以及黑澤明等當時日本的一線大導演們展開合作。1946年黑澤明的《我於青春無悔》,原節子成功地塑造了堅強、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也使其成為日本戰後新女性的理想代表。

然而,原節子真正有機會表現出她與眾不同的魅力,卻是在與小津合作《晚春》之後。在該片中,原節子扮演一個為照顧父親而寧可犧牲幸福的女兒。溫婉賢淑中又隱藏著幾分心事,看透人世的局限與苦楚,體現了小津電影中家人間最珍貴的情愫。日後不管是《東京物語》(1953)中的寡婦紀子,或是《秋日和》(1960)的寡居母親,原節子都能精準洞悉角色的生命脈動,而做出更細膩深刻的表演,與其說是表演,不如說她已與角色合為一體。小津曾這樣評價原節子的演技:「原節子的演技是內在的、有深度的,對於腳本所提示的性格很敏感並有驚人的理解力。在指導演出時,她也能迅速領會我的意圖,並以出色的演技作為回答。」儘管兩人只合作過六部電影,但那樣鮮明的、隱忍的、總是以他人幸福為幸福的母親/女兒形象,已深深鏤刻在我們心裡。

七、吉姆謝瑞登 vs. 丹尼爾戴路易斯

三屆奧斯卡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在今年與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合作的《霓裳魅影》確定告別大銀幕之後,往後我們恐怕只能在第四台或DVD重溫他的身影。講到他的代表作,我們會想到維妙維肖、操持美國口音絲毫沒有違和感的林肯,或是留著兩撇鬍子,生起氣來眼若銅鈴的屠夫比爾,但你永遠無法忘懷的,必定是那部讓他首度在奧斯卡拿下影帝的經典之作─《我的左腳》(1989)。

這部由同鄉愛爾導演吉姆謝瑞登執導、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傳的作品,丹尼爾戴路易斯精彩詮釋了小兒麻痺而全身癱瘓的布朗一角,深刻刻畫了主人翁困頓抑鬱、又不輕易向命運折服的璀璨一生。好的表演若沒有跌宕有致的說故事手法來鋪排,相信影片的質地也不會如此動人。吉姆謝瑞登就是合力為影片灑下魔法金粉的推促者,兩人後來陸續合作了描述北愛爾蘭著名冤獄事件─基爾福四人案的《以父之名》(1993)、一樣涉及北愛爾蘭國族紛爭的時代力作《敢愛敢鬥》(1997),丹尼爾戴路易斯由內而外渙散的方法演技,讓觀眾感受到小人物置身於大時代下的愴然無力,而吉姆謝瑞登和對影片節奏與主題的高度掌握,共同替他們的合作生涯構築了一段「最好的時光」。

八、提姆波頓 vs. 強尼戴普

1990年,才27歲的強尼戴普因為影集《龍虎少年隊》的成功,成為了美國的青少年偶像。急於擺脫偶像束縛的強尼戴普,與提姆波頓合作了膾炙人口的《剪刀手愛德華》(1990),也是強尼生平首次在電影中擔任男主角。拍攝的過程中,年輕的強尼看了許多卓别林的電影,試圖用更多的肢體語言,而非對話來表達演技,奠定了強尼獨樹一格的演技風格。而提姆波頓對歌德風格和童話、闇黑故事的著迷,與不按牌理出牌的強尼戴普一拍即合,陸續展開了兩人長達八次的合作(包括強尼配音的《地獄新娘》)。

在強尼戴普以「傑克」船長取得商業成功和首度奧斯卡影帝提名之前,他早期與好友提姆波頓合作的這些作品,似乎更能發揮他身為演員的創造力與幽默感,也是提姆波頓的伯樂眼光,洞悉了當時尚為「粉嫩偶像」的強尼戴普不止與此,而替影迷打造了更多盡情馳騁的國度,和令人難忘的回憶。

九、馬丁史柯西斯 vs. 勞勃狄尼洛

勞勃狄尼洛,美國當代傳奇演員,即便年逾70,依然戲約不斷,不只為中/新生代演員做演技傳承,也不斷示範身為演員的多重可能,嚴峻的外表下有顆喜劇魂,在《門當戶不對》(2000)裡我們徹底看到這個外父搞笑鬼馬的一面。而回顧他的演員生涯,經典角色多不勝數,《教父2》(1974)裡年輕的維托·柯里昂,《計程車司機》(1976)裡勇於當個殉道者的崔維斯,《蠻牛》(1980)中體型變換自如的傑克拉莫塔,在在令人過目難忘。如果說《教父2》的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讓世人注意到勞勃狄尼洛的表演才華(他以該片獲得是屆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後兩部片的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則挖掘到勞勃狄尼洛更深層的部分,讓他持續發光發熱。

無論是《計程車司機》崔維斯對著鏡子自言自語的一幕,或是《蠻牛》中傑克拉莫塔對著牆壁猛捶、高喊:「我不是廢物」的場景,馬丁史柯西斯表現主義的風格與勞勃狄尼洛張馳有度的演出,都能完美契合達到點題的功效,包括1983年的《喜劇之王》,劇中人藉肢體表達心境的電影語言,仍能從中感受到許多觀影趣味,和兩人漸趨純熟的默契。1990年的《四海好家伙》,馬丁為勞勃狄尼洛塑造了一個經典的黑幫人物形像,是該年度不可錯過的夢幻逸品。兩人前後合作過八次,均有不俗口碑和評價,目前已開拍、第九度合作的《愛爾蘭人》,尚有另一位影壇老大哥艾爾帕西諾加持,更讓人期待這部世紀之作的最終形貌。

十、史蒂芬史匹柏 vs. 湯姆漢克斯

終於要介紹開頭這對金童組合了!1998年的《搶救雷恩大兵》是兩人電影合作的開端(兩人另合作過影集《諾曼第大空降》與《太平洋戰爭》),據悉原本主角約漢米勒上尉梅爾吉勃遜和哈里遜福特都是可能人選,最後史匹柏試鏡了湯姆漢克斯。雖無能證明前兩面位演員是否適合此角,但湯姆漢克斯深植民心的美國先生形象、富感染力的演技確實為劇本與角色增添了厚度,連帶開啟了他與史匹柏兩人的三度合作:不論是《神鬼交鋒》(2002)中固執守法的探員卡爾,《航站情緣》(2004)中被美國海關拒絕入境的東歐人,或是《間諜橋》中為蘇聯情報員辯護的美國律師詹姆斯唐納文,演什麼像什麼的湯姆漢克斯,總能精確捕捉到史匹柏所欲描摹的故事藍圖與角色心境,讓觀者感同身受。隨著他們在大銀幕五度合作的《郵報:密戰 The Post》映期逼進,我們更好奇這兩位奧斯卡常客,能帶給我們什麼驚喜了!

TAGS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