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用黑格爾的名言當標題,不是為了刻意掉書袋,而是從《斯卡羅》前兩集、以及原著小說《傀儡花》來看,時隔一百五十年,台灣依舊處在大國角力的地緣政治夾縫中,主政者依舊沒有大格局的長遠眼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也依舊得自求多福。先送上長版片花。
《斯卡羅》十二分鐘片花:
頭兩集的故事是多視點敘事,台詞又以漢語、閩南話、客語、原民語、英語等多種語言交錯,雖然有字幕輔助,可如果平常認識演員不足、或是沒對故事時代背景先做點功課,可能會很不容易跟上劇情進度。其實「羅妹號事件」本來就不在國民教育的歷史/通識教育的教材當中,所以一般觀眾對以這個事件為背景的《斯卡羅》劇情可能大多沒有基本認知。
-750x422.jpg)
十九世紀後半,清廷治下的南臺灣是個多元族群混雜、有待開發的化外之地。
從歷史脈絡的觀點看,「羅妹號事件」以及後續的「美軍福爾摩沙遠征」失利、到美國領事與排灣族簽下「南岬之盟」議和為止,凸顯出當時領有台灣治權的清帝國故步自封的守舊心態,讓美、日、英、法等海權國家意識到可趁之機,也可以說是種下日後「牡丹社事件」及甲午戰爭割讓台灣的遠因。雖然從後世的眼光看,難免覺得當時官員顢頇、民風刁鑽,才會讓虎視眈眈的外國勢力見縫插針予取予求,但是從劇中呈現的各方視角去細想,其實不論是哪個角色,也不過都是在那個紛雜混亂的時代下,求一個安身立命的角落而已。
-750x533.jpg)
鋪陳階段的《斯卡羅》前兩集資訊量極大、出場人物眾多,需要花點心思才跟得上劇情。
就從目前戲份篇幅比較多的幾個角色來分析,掌管社寮港的「水仔」(吳慷仁 飾),不論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或是在原民與客庄、閩南人兼調解,都能看出他擅長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本事;排灣族斯卡羅部落的大股頭「卓杞篤」(查馬克.法拉屋樂 飾),一方面有心和漢人、甚至洋人和平相處各取所需,同時又得顧及族人守鄉護土的傳統,安撫主張強硬反擊的鷹派;漢人與原民的混血後裔「蝶妹」(溫貞菱 飾)、「阿杰」(黃遠 飾),被城裡的平地人輕蔑稱為「生番」,卻又不見容於客庄、原民部落,只能卑微的在城裡寄戶求生;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法比歐 飾),以法裔身分在南北戰爭立功,卻因血統不純被排擠外放,儘管帶著嚴重的身心創傷,依舊想盡早救出遇險船員;渾噩度日的洋行經理「必麒麟」(周厚安 飾),似乎嗅到從中牟利的機會,異常積極的居中斡旋……與一般戲劇明顯區分善惡不同,這些人當中沒有絕對的正派或反派,也沒看到他們想立下什麼豐功偉業歷史留名這樣,可是歷史的巨輪就這樣驅使著他們──或說是他們不知不覺間反過來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儘管劇情並未完全還原史實,還是要推一下導演曹瑞原的運鏡和剪輯,雖然幾乎所有演員都是灰頭土臉的庶民造型入鏡,畫面構圖卻能呈現出開闊清澈的空間感,視覺和聽覺上都能很快進入到一百五十年前那個所有人都在掙扎求生、尋找身分認同的時空。表面看,這個故事是在重現曾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一段族群鬥爭;可深入思考,即便到了今天,我們又何嘗不是仍在對內反覆切割,拿省籍、貧富、階級、世代……等等、製造衝突,對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渾然不覺。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放下對內區分敵我,一起追求這片土地的共榮共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