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魔球》:理性與感性兼具,不是球迷也會愛的佳作

圓點點

2011 年出品的運動劇情片《魔球》,由班奈特米勒 (Bennett Miller) 執導,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喬納希爾 (Jonah Hill) 等人主演。

改編自真人實事,描述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 2001 輸給財大氣粗的洋基隊後,優秀球員爭相被挖角。總經理比利比恩在一次交易談判中,認識了耶魯經濟系畢業的彼得布蘭,決心採納其數據分析的本事,讓球團汰舊換新,覓得一群不被看好的球員。比利誓言用全新策略拿下 2002 年的總冠軍,球探、教練乃至媒體的唱衰,都未能阻止他走上顛覆傳統的路。

 

不是球迷也會感動的佳作

《魔球》是棒球迷必看的作品,但是片子厲害之處在於不是對棒球歷史如數家珍的一般群眾也能接受。該片初始平淡,雖穿插新聞影像與比利比恩放棄就讀史丹佛大學,直接進入職棒卻挫折連連的回憶,球探開會、球團交易不過是一堆老屁股了無新意的言論,讓人看了跟這支球隊一樣肩膀愈來愈沈。

傳記類電影很容易不小心淪為歷史回顧的紀錄片,然而片子由迷死人不償命的布萊德彼特領銜主演,把一個對棒球充滿熱情卻加以掩藏的總經理,詮釋得特別有味道。比利當初是被球探稱作五項全能的新秀,怎知表現不如預期,早早退役,成為球探,又當上運動家的總經理,此次顛覆傳統向數據派靠攏,甚至被人懷疑是報復當年球探根本無法預言球員實力,狠狠洗臉這群老頑固。

 

不偏不倚,理情兼具

故事從比利接受彼得布蘭的提議有了巨幅轉變,比利力抗外界眼光的堅持、家人的擔憂,算是預期中的情節,但是那種超乎常人的理性可就令人難忘了。一場比利教彼得如何告知球員被交易出去的戲,彼得欲言又止,講些言不及義的安慰話語,不如比利直球對決、一刀斃命的快活,看似冷血無情,卻帶出他不與球員社交其來有自,為的是不讓私人情感影響球員去留。

此外,比利的贏球渴望也令人印象深刻,不計一切代價交易出佩納,只為了讓哈提柏上場,孤注一擲對抗教練,簡直是賭上前途與名聲。

奧克蘭運動家隊 2002 年雖與冠軍戒無緣,紅襪隊卻以驚人天價 1250 萬美金想挖角比利,證明了他用數據選球員、把上壘率放在優先的選擇,讓人無法忽視。然而,比利拒絕了挖角,流露想帶領運動家隊拿下冠軍、改寫歷史的心,他厭惡輸的滋味,可是真正的甜不是用錢的增幅來衡量,而是用不變的情感與恆久的信念來證明。

 

振奮人心的連勝

棒球迷人在於逆轉的瞬間,尤其是九局下半的精彩轉變,更是讓觀眾為之瘋狂的原因。片中運動家隊拿下 20 連勝,哈提柏臨時上場的制勝全壘打,振奮人心,讓極少看棒球的筆者也為之動容,這就是棒球的感染力。

比利追求的是有意義的勝利,改寫棒球界砸錢搶球員的習慣,紅襪隊也真的在採納這套方法後奪下 2004 年世界大賽冠軍。最神奇的是彼得回放影帶,點出球員低估自己表現,正是比利給了他們舞台與希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樣的蛻變比單純求勝有趣多了。

想要勝利,除了堅持對的事,還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魔球》的魅力在於眼光放遠的大格局,以及改變傳統、擦亮你眼球的信念,用數字超越數字,埋下一發不可收拾的種子。

電影資訊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