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文貝肯跪在地上、上半身傾斜、然後只露出頭來躺在枕頭上——看起來好像在設備不佳的理髮廳洗頭髮一樣。別忘了,他的口中還灌滿了假血,而在他旁邊的工作人員正在用力地「呼呼」吹著整條裝滿假血的管子。在這不舒服又想來有點滑稽的過程中,貝肯全身能表演的部份只有他的下巴與聲帶——真怪,受害者的雙手去哪了。而他只能咿咿啊啊地、向銀幕下的觀眾們,表現抽大麻又上床之後就會遇上的不幸命運。

傑森與媽媽一樣捍衛未成年人士的貞操。
對日後非常挑戲的貝肯來說,《13 號星期五》是一個他不能拒絕的提議——他還得擔心房租從哪來,能有戲演已經很不錯了。而且,這次演出還能讓攝影機專心停留在他身上:這是恐怖電影的優點,會給所有被害者角色一段獨一無二的特寫——看看演員在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的電影裡就很難有這種待遇。而當時的貝肯意想不到的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13 號星期五》居然大紅大紫,開啟了 80 年代恐怖電影黃金年代。電影大紅,就代表有更多人看到了凱文貝肯(與他怎麼死的),但這雖然是件好事,但卻間接引發了另一個麻煩……這第二件事就有點……

凱文貝肯演出導演巴瑞李文斯頓 1982 年的處女作電影《餐館》(Diner)。
「說真的,當有人竟然來找我簽名時,我真的嚇死了。《13號星期五》應該是我第一次演出後有人來找我簽名的電影……等等,是那個口吐鮮血然後一箭封喉的我耶。你知道的,我其實做人很隨和的,死就死沒啥大不了。但是過了一陣子之後,我開始覺得這實在有點不妙,我真的還要再演出另一部得慘死的電影嗎?」

後來貝肯在《透明人》又慘死了。
這次經驗讓貝肯留下不好的印象,演出辛苦是一回事,但他也不想因為獵奇死法而被觀眾記住——這場視覺奇觀的功臣其實是場邊的湯姆薩維尼,而整場戲其實沒做什麼(只是維持姿勢不變、吐血跟咿咿啊啊)的貝肯,並沒有讓觀眾看到他真正的實力。有趣的是,雖然貝肯因為一根利箭而星運大開,但在 80 年代這個遍地都是優秀恐怖電影的年代,他演過喜劇片、動作片、劇情片或驚悚片,卻再也沒演出任何一部恐怖片。他的恐怖史跳過了整個 80 年代,直到 1990 年,他一年裡有兩部恐怖電影接連上映:《從地心竄出》(Tremors) 與喬舒馬克 (Joel Schumacher) 執導的《別闖陰陽界》(Flatliners)。

《從地心竄出》。
當年觀眾對《從地心竄出》一點興趣都沒有,而大導與一票新演員合作的《別闖陰陽界》票房反應好一點。但是,這兩部反應平淡的恐怖電影,卻在漫長的時間裡變成了邪典經典,各自都有龐大的簇擁族群,而更重要的是,這兩部電影都讓凱文貝肯演得很盡興,這讓他終於體會到恐怖電影的樂趣:他理解到獵奇導向的砍殺類 (slasher) 恐怖電影並不適合他,不管是他需要更大的演出空間、或是他個人對電影的喜好類型來說,那種並非單純只想嚇人、而更言之有物的恐怖電影才是最好的恐怖電影。

《別闖陰陽界》。
「我喜歡那些有著生死交關風險的電影,所以如果用類型電影來比喻,我對那些穿運動褲小屁孩被割喉的砍殺恐怖片,並不太有興趣。我真正喜歡的恐怖電影,是《威尼斯癡魂》(Don’t Look Now)、《失嬰記》(Rosemary’s Baby)、《鬼店》(The Shining)、與《大法師》(The Exorcist) 之類的電影。」
貝肯表示。

許多人心目中最恐怖的恐怖電影《威尼斯癡魂》。
這樣說來,沒有體驗就沒有比較,穿著運動褲嘗試性愛與大麻然後被割喉的凱文貝肯,至少從《13 號星期五》的經驗裡,體悟到適合他的恐怖電影是什麼。某種程度上,也許我們得感謝《13 號星期五》這位貝肯的好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