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溫子仁 (James Wan) 成功地建立起《厲陰宅》(The Conjuring) 電影宇宙之後,許多觀眾也許會忽略,還有許多幕後功臣在背後支撐這個宇宙的成長,派翠克威爾森 (Patrick Wilson) 就是其中一位。
這位大器晚成的演員──28 歲才演過第一部電影,在這 10 年來,成為了溫子仁的愛將。長年來威爾森的星路被視為不上不下,但是在溫子仁的眼中,他是最值得信任的主角。
在那個鬼哭神號的電影宇宙裡,也許我們正需要像是派翠克威爾森這樣八風不動的好演員。

派翠克威爾森與溫子仁。
大器晚成,從舞台走向銀幕的派翠克威爾森
在 2010 年的《陰兒房》(Insidious) 之前,威爾森在好萊塢幾乎是可有可無。當然,他與許多備受讚譽的導演與演員合作過,像是眾星雲集的《圍城 13 天:阿拉莫戰役》(The Alamo)、或是《身為人母》(Little Children) 與《夜戀》(Evening) 等等,這些電影中都有奧斯卡等級的卡司、或是公認的演技派戲精,但是長相端正、說起話來輕柔有禮的威爾森──他的歌喉在好萊塢是歌神等級,他還入圍過兩次東尼獎──看起來不像他們那麼有個性、那麼「壞」,自然,好好先生總是被忽略,他擠不上主角俱樂部的窄位,連在海報上他也擠不進中間大位。

《圍城 13 天:阿拉莫戰役》裡威爾森留著令人髮指的長鬢角。
從舞台劇跳進電影圈的威爾森,自然有自己一套來自劇場的調適心法:舞台劇或音樂劇的角色主從階級之別更加明顯,但是即便是那些非主角的角色,在舞台劇裡也通常有一段獨一無二的表演機會,而每個演員都得抓緊這段表現自己的難得機會。就如同《貓》(Cats) 裡的葛麗茲貝拉貓,只有一場後段的〈Memory〉演唱是她的主戲,但是如今談起《貓》的主題曲,人人都知道是〈Memory〉。
對威爾森來說,他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主角,只在乎自己有沒有把握好唱出〈Memory〉的機會。

《身為人母》威爾森。
「我不認為電影裡有主角或配角之分,就我的認知,很多人比較在乎這個角色有亮點嗎?這個角色是否帶出了深度?他有沒有自己的故事弧 (arc)?會不會讓觀眾體認到他的重要性?這些問題都比『我想要當電影男主角』重要,在期望與現實之間,永遠有一個天平,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演哈姆雷特,所以我對這種情況感到很 OK。
我只是想在每次機會裡嘗試新事物,而不想一直飾演相同的角色。就算在我演出《厲陰宅》這些電影時,我們每次都希望能夠拓展這個角色的新境界,這就是我,我永遠在測試自己的極限。」
威爾森剖析自己的心境。

《厲陰宅》讓威爾森一夕成為恐怖界紅人。
曾被名為「成功」的陰影給籠罩的溫子仁
對溫子仁來說,他需要這種近乎反叛的動力:這個叛逆小子,原本很享受他執導的《奪魂鋸》(Saw) 在口碑與票房上的成功,但是很快地,他發現自己成為了他最不想成為的那種人──他成為「賣座系列電影導演」。
「《奪魂鋸》的成功,建立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電影系列,結果我卻陷入了這種成功的陰影裡。」
談起這段後《奪魂鋸》時期,溫子仁甚至有點心有餘悸,

《奪魂鋸》讓溫子仁名聲大噪,卻也糾纏著他。
「其實我只有執導第一集《奪魂鋸》,可是我的名字卻緊緊黏在《奪魂鋸》系列電影上,而且還必須承擔後續所有電影的負面批評──我竟然變成了殘虐狗血電影 (Torture Porn) 之父。
我趕緊製作了《歡迎光臨死亡小鎮》(Dead Silence) 與《非法制裁》(Death Sentence) 兩部很不一樣的電影,我努力地想要逃離《奪魂鋸》的形象,結果卻在商業面雙雙失敗。」

《歡迎光臨死亡小鎮》評價不錯,卻不受市場青睞。
「這兩部電影讓我的名聲受到打擊,讓我忍不住思考,我該不會被關進『導演監獄』了吧?因為來找我的計畫,全部都在山寨《奪魂鋸》,對我來說一點都不有趣。
最後我的麻吉雷沃納爾 (Leigh Whannell) 跟我決定,去他的,我們放下這一切,回到我們拍低成本恐怖電影的原點,然後我們拍出了《陰兒房》。」

《陰兒房》是溫子仁與雷沃納爾的另一個孩子。
然後溫子仁決定找尋一個男演員與他一起冒險,他打給了威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