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這股懷舊旋風,不但讓觀眾重新想起那些失落的廉價恐怖片、老電影土法煉鋼的手工質感,當然還有保存時光軌跡的 VHS 錄影帶。
恐怖電影界除了以舊作重啟、仿古 B 級片或新舊混血的作品招攬影迷外,也積極地製作恐怖電影的紀錄片。例如記錄菲律賓恐怖片史的《彎刀少女大出擊》(Machete Maidens Unleashed!)、訪問眾多影人的《B 電影奇談》(American Grindhouse) 與《失魂島:理查史丹利版《攔截人魔島》的夭折故事》(Lost Soul: The Doomed Journey of Richard Stanley’s Island of Dr. Moreau)。
在這波懷舊恐怖風潮之中,2019 年於 Kickstarter 平台集資成功推出的四小時紀錄片《尋找黑暗》(In Search of Darkness: The Definitive 80s Horror Doc) 則堪稱是這十年最具紀念性的收尾巨作。

《尋找黑暗》。
今後將是「高質感」恐怖片的時代?
二十一世紀初的恐怖電影進入群雄蜂起的戰國時代。新生代的恐怖片必須有更靈活的宣傳策略、物美價廉的優勢,與別出心裁的故事才能脫穎而出。
上述這些條件不單是布倫屋與 A24 等獨立製片公司的生存法則,也是諸如:
- 喬登皮爾 (Jordan Peele)(《逃出絕命鎮》(Get Out)
- 珍妮佛肯特 (Jennifer Kent)(《鬼敲門》(The Babadook))
- 薇若妮卡法蘭茲 (Veronika Franz)(《晚安媽咪》(Goodnight Mommy))
- 亞瑞阿斯特 (Ari Aster)(《宿怨》(Hereditary))
- 茱莉亞迪克諾 (Julia Ducournau)(《肉獄》(Raw))
- 埃里克雷格 (Eli Craig)(《雙寶鬥惡龍》(Tucker & Dale vs Evil))
- 德魯戈達德 (Drew Goddard)(《詭屋》(The Cabin in the Woods))
- 約翰卡拉辛斯基 (John Krasinski)(《噤界》(A Quiet Place))
- 安德烈艾弗道夫 (Andre Ovredal)(《驗屍官》(The Autopsy of Jane Doe))
- 羅柏艾格斯 (Robert Eggers)(《女巫》(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 大衛桑德柏格 (David F. Sandberg)(《鬼關燈》(Lights Out))
- 喬爾埃哲頓 (Joel Edgerton)(《非禮勿弒》(The Gift))
- 大衛羅伯米契爾 (David Robet Mitchell)(《靈病》(It Follows))
等新銳創作者(與敗部復活的奈沙馬蘭 (M. Night Shyamalan) )的成功之鑰。

《靈病》將「看不見的恐怖」玩得淋漓盡致。
不過,其中一些以氣氛見長、顛覆類型公式,並融合社會、政治與性別議題的精緻恐怖片,很快的被某些影評人冠上「高質感恐怖片」(elevated horror) 的渾名,意圖與坊間的商業恐怖片劃清界線──但這個觀點招致不少業界人士的反感。
他們認為這類作品的誕生,只是延續過去社會驚悚片 (social thriller) 的紮實基礎。刻意將這些作品標新立異地自成一格,無異於畫蛇添足,對推廣恐怖片也毫無助益。

《女巫》與《逃出絕命鎮》是有恐怖味道的哲學電影,還是故弄玄虛的恐怖片?
撇除爭議不談,這些作品的確成功扭轉恐怖片「脫離現實」或「自虐虐人」的刻板印象。它們也打破了過去由系列電影壟斷、一窩蜂複製賣座公式的迷思,就像游擊隊靈巧地在戰場上穿梭,並出奇不意地克敵致勝。

無論從哪個時間點切入觀賞都趣味滿點的《詭屋》。
有趣的是,近年不少從喜劇領域跨界恐怖創作的成功例子,是否證明了恐怖與喜劇本是同根生的道理呢?
(上中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