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紀錄片《坂本龍一:終章》裡有個描寫:坂本龍一很喜歡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飛向太空》的配樂,他讚嘆,居然能用雨聲入影,電影裡所有的純粹寧靜,是為了乾淨的水流聲、水滴聲、雨落聲能更安然地被放置其中,因為自然的聲響是世界最美的音樂,那般極度的靜,讓每道聲音聽來都是美的。所以當坂本龍一在創作專輯《Async》的時候,他心念著這件事。有一天,屋外下著雨,他覺得不能放過這個美妙時刻,於是拿著水桶套住頭,就在雨中專注聆聽聲音,只仔細聽取一個細節:
「雨是如何滴落的」。

《坂本龍一:終章》
《蜜蜂與遠雷》(Listen to the Universe) 這個故事,在長達六百多頁的文字,或是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長度,處處都是在追逐這種「純粹」。
在恩田陸拿下各項大獎的原著裡,她以非常淺白的簡短字句及極度高明的敘事方式(高明到你能順著一頁頁翻下去而不自覺),在整本書,就是單純寫鋼琴大賽,寫這段時間,寫這些音節,寫這些節奏,寫這些凡人,寫這些天才,不停地改變文字上的視角,讓你感覺這場「第六屆芳江國際鋼琴大賽」立體到讓你有如神的視角,彷彿你能在她創造出來的那個空間裡,能多面向地感受到裡頭所有出現的古典音樂的所有情緒波動。
整個音樂廳的空氣、評審們的自我質問、參賽者的內心糾結及追逐,所有的描寫及跑馬,用賽程表上的「報名」「第一次預賽」「第二次預賽」「第三次預賽」及最終的「決賽」,化繁為簡,寫出一片細節森林。
《蜜蜂與遠雷》電影相較小說 情緒轉變不夠連貫
她描寫的太立體了,反而讓小說裡的文字難以變成確切的影像,所以石川慶導演的《蜜蜂與遠雷》在面對這種取捨時,用了許多「留白」去映襯角色跟音樂。雖然那種當時是用讀的方式聽到聲響,在影像化後,變成了畫面裡刻意留下的「空隙」,原本在原著裡的那種緊緻,也在賽程之間鏡頭切換變的稍微鬆動,角色之間的情緒轉變也連貫的不夠足(不到兩小時的時間要塞進幻冬舎文庫本還分成上下冊的厚厚文字),這可能是電影版最明顯的缺點了。
不過即使它有缺點,但這部電影美的那一面仍是有趣的。在故事裡,四位主角遇見了對方後,並非只是簡單的競爭關係,而是激出了成長。以松岡茉優與廣瀨鈴發掘出來的新人鈴鹿央士,亞夜的迷惘且纖細的心靈,及風間少年的「單純」,兩個角色之間產生的情感共鳴為劇情核心,再向外發散至其他兩位要角松坂桃李及森崎溫。像雨面上的漣漪一樣,面對困境仍努力的地才(松坂桃李的演藝生涯與這個角色有部份重疊),及想要更進一步的天才,一起追逐音樂的境界。
不,說是音樂的境界可能還太籠統,在陳栢青的書評裡,他寫了四個字形容這種感觸──
「技臻於道」。
那意境太高了,像是冨樫義博描寫《獵人》裡會長的技藝是如何練成的:一日一萬次的正拳,膜拜、祈禱、全心全意,那又簡單到執著地瘋狂,不顧一切奉獻自身,為的是要達到那個宛若有神的境界。
當能走到那裡,作者恩田陸及石川慶表現出來的影像,共同將這音樂、這極致表達出來:
「宛如從天而降的驟雨。明朗、強而有力的樂音震撼了世界。」
在八十八格黑白琴鍵裡,那就是有神的世界啊。
電影資訊
蜜蜂與遠雷 Listen to the Universe
- 上映日期
- 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