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女生驚魂記》:超越時代考驗的不朽恐怖

人狼屋

曾有說法認為,即使美國與英國打造了英語恐怖片的雛型,但將它打磨上光,並賦予生命力的,是加拿大及澳洲。1970 年代開始,才華洋溢的加拿大恐怖片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巨浪,它們挑戰常規、勇於創新,並不斷進行重組與混搭的實驗,對日後的恐怖電影界產生潛移默化的革命效應。

鮑伯克拉克 1974 年執導的《女生驚魂記》,為後世砍殺電影立下根基。

 

《女生驚魂記》為砍殺電影立下標竿

鮑伯克拉克 (Bob Clark) 執導的《女生驚魂記》(Black Christmas, 1974) 就是其中一部影響深遠的傑作。無論從恐怖效果、開創性或時代價值來說,它豎立的標竿,足以令後世的砍殺電影在前輩的面前俯首稱臣。

1974 年《女生驚魂記》由奧莉薇荷西 (Olivia Hussey) 主演。

《女生驚魂記》的靈感來自一則都市傳說「閣樓的電話」,主角在家裡接到不明的騷擾電話後,才發現打電話的人就躲在樓上。原先劇本設定的主角較為年長,在製片方的要求下,克拉克只好將故事背景改成平安夜的大學宿舍。

《女生驚魂記》發想自都市傳說「閣樓的電話」。

在低成本恐怖片中,大學生活不是性狂歡,就是酒精與藥物。但克拉克捨棄了這些嘩眾取寵的元素,並用心地描寫女主角傑絲 (Jess) 與室友的情感,以及她在懷孕後與男友關係生變的過程。

《女生驚魂記》細膩地呈現奧莉薇荷西飾演的女主角與男友以及室友的關係。

雖然克拉克的初衷是拍出環境的真實感,而非探討女性議題,不過《女生驚魂記》藉此觸碰了不少當時電影避而不談的主題,現在看來仍歷久彌新。而飾演酗酒舍監的瑪莉安沃德曼 (Marian Waldman) 離經叛道的演出,也為沉重壓抑的故事帶來幽默的輕鬆時刻。

瑪莉安沃德曼在《女生驚魂記》的演出,讓觀眾觀看這部調性沈重的電影時有些許喘息空間。

聖誕假期的返鄉潮,讓空蕩的宿舍成為理想的犯案空間。電影以第三人稱視角敘述校園生活的同時,又以第一人稱的跟拍視角追蹤一位看不清臉孔的神祕殺手。從「他」的角度目睹學生們如何在宿舍的房間內遇害,並在同學渾然不覺的情況下被棄置在宿舍一角。

《女生驚魂記》中以兇手的視角讓觀眾在無法得知身份下目睹他犯下的罪行。

即使屋內不斷有人失蹤,且大家都接到瘋癲怪異的恐嚇來電,卻沒人積極地調查同伴的下落或離開宿舍,最後只剩傑絲因警覺而撿回一命。但在片尾的長鏡頭裡,我們似乎能感受到兇手在暗處窺伺的身影與鼻息,彷彿故事才正要開始。

《女生驚魂記》片尾以兇手的視角窺視著宿舍,彷彿整起事件尚未終了。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