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執導的《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在本月迎來上映的 20 週年。這部由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以及艾德華諾頓 (Edward Norton) 主演的電影,就算以現代的標準來看,仍然充滿著相當前衛大膽的風格。
但其實最初上映時,並沒有獲得廣大的迴響——是直到發行家用影碟版本之後,才漸漸受到注目。到了現在,本片已經成為許多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之作。而片中所批判的許多社會現象,至今仍然十分犀利。
《鬥陣俱樂部》其中一個最令觀眾們難忘的特色,那就是在電影結局時,揭露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真相。但事實上,電影從頭到尾都充滿各種暗示,而當觀眾們已經得知電影的謎底、並再次觀賞時,會驚訝地發現許多第一次沒有發現的秘密。
以下整理 10 個與《鬥陣俱樂部》有關的細節和幕後秘密:
1. 開頭警語 (THE OPENING WARNING)
其實,早在連電影開頭畫面都還沒出現前,就已經暗藏端倪。雖然許多觀眾可能根本不會去注意、又或是一眨眼就過去了,但如果在開頭版權宣告結束後、於第三個出現的「警語」按下暫停,就會看到片中角色「泰勒德頓」(Tyler Durden) 留給觀眾們的一段話:
「若你正在閱讀這段文字,那這就是為你準備的。你在這份毫無意義的警語中讀到的每字每句,都是在浪費你的人生。你沒有別的事情要做嗎?你的人生已經空洞到找不到其他可以做的事了嗎?還是你如此趨於權威,以至於你會主動對那些『自稱為權威的對象』奉上尊重和信任?你會主動閱讀所有你該閱讀的東西嗎?你會主動思考所有你該思考的東西嗎?購買所有你被告知應該想要的事物?離開你的公寓、尋找異性對象、停止過度購物和自慰、辭掉工作、挑起鬥毆、證明自己還活著。如果不捍衛你的人性,就會淪為大眾,你已經被警告了……泰勒」
2. 開頭片段 (THE TITLE SEQUENCE)
在最初的計畫中,《鬥陣俱樂部》的開場片段原本只會出現一聲槍響,接著就出現泰勒德頓將槍口對準敘事者的嘴巴之畫面。但大衛芬奇又額外花了 75 萬美元的預算,來創作另一個不同版本的開場。而這個全新的片段,也就是最終所採用的版本——能看到導演、製作片商和演員的名字出現在一個 CGI 動畫的腦袋內部中——如實呈現出敘事者的恐慌。接著,才出現敘事者被槍抵著嘴巴的畫面。
然而,在電影中的某個片段,敘事者提到了「沒有恐懼、沒有焦躁。可以讓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真正離開的能力。」——正是《鬥陣俱樂部》全片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不論是原作者恰克帕拉尼克 (Chuck Palahniuk) 或是導演大衛芬奇,都並不是要人忽視「恐懼」。畢竟,恐懼是生物的本能反應。重點在於:了解自己的恐懼,並妥善利用,然後超越它。《鬥陣俱樂部》的開頭和結尾,皆圍繞在這種恐懼之上。
3. 泰勒,到處都是泰勒 (TYLER, TYLER EVERYWHERE)
當觀眾們初見到諾頓飾演的「敘事者」時,他是個一板一眼的上班族,有嚴重的失眠、也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而他為了要填滿自己心中的無底空洞,便竭盡所能、瘋狂購買各種 IKEA 家具——直到他第一次見到泰勒德頓。
然而,在這兩位角色正式見面之前,眼尖的觀眾其實能發現:這位由布萊德彼特飾演的角色,老早就出現在電影中了。他在開場不久,就曾經在畫面裡「一閃而過」四次,甚至出現在電視的某個廣告上。
4. 經過多少時間 (HOW MUCH TIME HAS PASSED)
當「敘事者」睡著時,他就成為泰勒德頓——這是用來劃分這兩位角色的基本方式。隨著泰勒這個「人格」變得越來越強烈,他佔據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而在這段時間他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但「時間到底流逝了多久」,則沒有太過明確的暗示、亦沒有明顯的基準可以觀察。
一直到片中發生車禍的片段:當敘事者被拉出汽車殘骸時,他的頭上出現了明顯血痕。但在下個鏡頭中,他躺在床上、傷口稍微癒合了,但依然清晰可見。接著,電影創造出「過了一個晚上」的錯覺。而當早晨敘事者再度醒來,他頭上的傷口已經不見了⋯⋯暗示他已經「睡著」很長一段時間。
5. 招募角色 (RECURRING CHARACTERS)
雖然觀眾可能認不太出來,但敘事者和泰勒德頓在路上遇到的許多路人,最後都加入了鬥陣俱樂部。公車上那個長髮男子?之後能夠看到他在鬥陣俱樂部中與人打架。至於那個被潑水的神父?他之後也出現在俱樂部中,脖子上甚至還帶著十字架項鍊。
6. 關於幻想朋友的暗示 (SUBTLE HINTS ABOUT IMAGINARY FRIENDS)
二刷《鬥陣俱樂部》時,仔細觀察泰勒德頓和敘事者之間的「連結」,是非常有趣的觀影體驗。在電影某個片段中,敘事者和泰勒搭上一台公車。上面所提及那位將會加入鬥陣俱樂部的長髮男子,在擠過「泰勒」身旁時完全沒有任何表示,但經過「敘事者」時,卻對他說了一聲借過。還有,再那次車禍,原本是由泰勒在開車,但車禍後卻是敘事者被從駕駛座上拉出來。此外,當泰勒被酒店老闆痛毆時,敘事者亦表現得好像自己能感受到痛苦一樣。
7. 到處都是星巴克 (STARBUCKS, STARBUCKS EVERYWHERE)
《鬥陣俱樂部》其中一個最大的重點主題,就是 X 世代的衰敗,以及永無止境的廣告所帶來的價值。為了要展現出這點,導演大衛芬奇在電影中的每個場景幾乎都藏了一個星巴克的杯子。而這個網站整理出每個在電影中登場的星巴克咖啡杯。
8. 敘事者到底叫什麼 (NARRATOR NEVER NAMED)
相信許多觀眾都已經知道,《鬥陣俱樂部》並沒有透露主角真正的名字。於原著小說中,他常常被稱呼為「喬」(Joe) ——他在小說裡看讀者文摘的舊文章時,就會這樣稱呼自己。至於電影版本,艾德華諾頓經常提到「我是傑克的……」這類台詞。雖然如此,但整部電影並沒有揭露:這到底是不是他的本名,因此電影網站和粉絲們也都習慣用「敘事者」來稱呼他。
9. 諾頓用盡全力打小布 (NORTON HITS AS HARD AS HE CAN)
在敘事者與泰勒剛喝完酒、享受著夜晚並更進一步認識彼此後,他們走到戶外,而泰勒要求他的新朋友,使盡全力揍他一拳。而諾頓在拍攝這個片段時,真的很用力地打布萊德彼特,目的是為了想讓這個片段能夠捕捉到最真實的反應,導演大衛芬奇私底下偷偷要求諾頓:務必照著泰勒的話做——而布萊德彼特事先則完全不知情。
10. 失眠 (THAT INTENSE INSOMNIA)
泰勒之所以會「存在」於敘事者人生的原因,是因為他有嚴重的失眠。有趣的是,《鬥陣俱樂部》原作者恰克帕拉尼克在創作這段故事時,也有相同的困擾。作者本人在那段期間對付失眠問題的一些方法,被他帶進小說之中,因而連帶影響了電影的呈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方式就是——找到你的「心靈洞窟」以及「能量動物」,讓自己感受到一種冰冷又困倦的冷靜感。而泰勒所帶的那個招牌墨鏡,其實也能保持失眠者的褪黑激素,進而幫助睡眠。
電影資訊
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 上映日期
- 2017/09/22

導演
劇情
大衛芬奇 震撼影壇代表作! 泰勒說:「自我改進的方法是手淫,而自我毀滅也許就是人生的解答!」 傑克(愛德華諾頓 飾演)是一個充滿中年危機意識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再加上他患有嚴重的失眠症,所以他常常參加各種團體諮詢會,只為了能接觸人群。在某一個團體諮詢會上,傑克遇上了一個跟他同樣理由來參加的女煙槍,瑪拉( 海倫娜寶漢卡特 飾演)。 在一個商務旅行中,傑克在飛機上遇到賣肥皂的商人-泰勒( 布萊德彼特 飾演),兩人因緣際會地成了好友,並開始創建了「鬥陣俱樂部」:一個讓彼此不戴護具而互毆的聚會,宗旨在發洩情緒。 某夜,泰勒在傑克的公寓中把瑪拉給「上」了,這讓傑克非常忌妒。同時「鬥陣俱樂部」也成了全國性的地下大組織,所有成員都將泰勒視為教父。為了辨識起見,成員還都剃了光頭。 傑克對於「鬥陣俱樂部」的現況及泰勒的瘋狂模樣越來越無法忍受,所以他決定疏遠泰勒。但是,此時的「鬥陣俱樂部」成員卻發起全國性的暴動,他們炸毀了不少建築物......,一切的局勢都是傑克始料未及的,他該如何解決這混亂的現狀?「鬥陣俱樂部」又會瘋狂成什麼樣子? 傑克與泰勒之間的恩恩怨怨會如何了結?
- IMDB
- 8.8
- Rotten Tomatoes
- 79%
- PTT
- 好雷
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