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滴血第三集》(Rambo III) 是席維斯史特龍 (Sylvester Stallone) 試圖改變《第一滴血》(First Blood) 系列的作品,他想讓藍波從創傷後症候群老兵,轉型為捍衛弱者的鐵血戰士。為此他更改了片名,使電影更加聚焦於約翰藍波本人,而非他腦中的夢魘。這點改變直到藍波第四集《第一滴血 4》(Rambo) 仍然持續,但你可以發現,第四集並不叫「藍波 4」(Rambo IV),而是簡簡單單的「藍波」兩字而已,這某種程度上呈現史特龍想要回歸初心的本質。

無論正面海報還是背影海報,都是「藍波」(Rambo)。
複習上一集 >> 惡補時間到!藍波簡史 (五):尷尬!藍波拯救賓拉登?還打算加入聖戰組織?
相隔 20 年的續集,用藍波的血與淚堆疊而來
這部電影原本應該被叫做《約翰藍波》(John Rambo),但是在電影公司要求下,最終只剩下了 Rambo 一個字:這個系列的年月已經太過漫長,電影公司覺得許多觀眾,已經忘記了我們的藍波本名是約翰了。2008 年上映的《第一滴血 4》的時間設定與真實時間相同,自 1988 年的《第一滴血第三集》上映之後已過了 20 年。在第三集最終,已經捨棄大美國故鄉的約翰藍波,似乎已經連憤怒都失去了。

《第一滴血第三集》。
我們在《第一滴血 4》裡看到的他,已經獨自在泰國叢林裡生活 20 年,他沒有妻小或任何情感關係,以捉蛇、船夫、偶而當當導遊等工作維生。他不只捨棄了美國,甚至幾乎已經捨棄人生。直到一隊熱情的傳教士團體找上他,希望他開船載他們沿著薩爾溫河逆流而上,深入緬甸援救被貪腐軍隊壓迫的人民。

《第一滴血 4》:偶爾當當不灑網的漁夫。
藍波在這 20 年來看起來過得並不好,藍波電影也是。它曾經是卡洛可影業 (Carolco Pictures) 當家王牌電影,但卡洛可影業最後無法活得比它的造物還長──卡洛可影業於 1995 年破產,《第一滴血》系列就此在好萊塢拓落飄零。 2 年後,米拉麥克斯影業 (Miramax) 買下了它,意氣風發地,準備在 1998 年開拍《第一滴血 4》。

這部該死的電影摧毀了卡洛可一代王朝。
但這次喊卡的卻是史特龍本人,他宣稱已經不想再拍任何動作電影,這讓米拉麥克斯影業感覺宛如受騙──好像買了一個空殼子。他們一方面繼續與史特龍溝通,一方面想找其他動作天王替代史特龍成為藍波──如果當時湯姆克魯斯 (Tom Cruise) 沒有被困在《大開眼戒》(Wide Eyes Shut) 彷彿無窮無盡的製作期之中,也許他會是個好藍波,嗯,大概吧。

1992 年的《母子威龍》(Stop! Or My Mom Will Shoot)是史特龍少見的恐怖電影。
他是史特龍,不是各種肌肉戰警
米拉麥克斯也清楚,沒有史特龍,沒人會想要看藍波電影。問題是,歷戰老兵的心境已經高掛免戰牌。 1996 年史特龍在接受採訪時已經表示,做了 20 年的動作天王,這些打打殺殺的電影已經讓他內心「空虛不已」。他已經厭倦觀眾與好萊塢都只當他是一團肌肉,把這團肌肉放到水銀炸彈上,就變成了《魔鬼專家》(The Specialist);把這團肌肉丟到未來去,就變成了《超級戰警》(Demolition Man) 或《超時空戰警》(Judge Dredd) ──看看這兩部電影連片名都如此雷同。
他想要逃離「在一堆垃圾裡演完戲之後再換到另一堆垃圾去」的生活,他想要擺脫「爆炸動作肌肉天王肌肉棒子」的形象。

(由左至右)《魔鬼專家》、《超級戰警》、《超時空戰警》。
彷彿遲來的中年危機,史特龍在 50 歲前後面臨了職業倦怠的高峰期,觀眾嘲笑他的電影每部都是「戰警」,但他的內心掙扎並不比這些嘲笑難熬。他已經在 40 歲之前,就賺進能過著尊貴華美生活的大把片酬。但這世界需要一個肌肉英雄,好萊塢永遠需要一台硬漢 ATM,連觀眾也口嫌體正直地需要他,藍波也需要他,但他內心真的無法回應這些熱切的索求了。

90 年代這幾位天王合作了好萊塢星球餐廳 (Planet Hollywood),這間上市餐廳一度市值高達 25 億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