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的確傳聞網飛「曾經」也有類似的打算,而最後這個打算僅變成了「曾經」。娛樂報 (Variety) 很快地報導了網飛取消所有《先見之明》後續作品的計畫,一口氣讓社群網路上的「#拯救先見之明」(#SavetheOA) 主題標籤變成白搭,也讓報導前幾天瑪琳的發言更顯諷刺:她提到,希望在後續的季數裡,探討「在當今消費主義鼓吹合併與大規模經濟風氣之下的社會未來」。然後,在《先見之明》繼續發問之前,它已經先被問題殺死了。

#拯救先見之明的活動
好了,故事就到這裡說完了,又是一個可嘆的串流平台作品悲哀下場,就這樣。用戶們可以開始重看 2 季的《先見之明》了,你可以在永不下架(本劇為網飛原創作品)的《先見之明》裡繼續看到瑪琳仙姑的淺淺笑容。然後忘記《先見之明》吧,我們還有許多更棒的作品等待你的點擊。

《先見之明》
《先見之明》幾乎沒有復活的機會,因為它是網飛親自監製的原創作品,代表只要網飛不同意,這齣劇無法搬到其他電視網或是串流平台繼續製作,而對當今的串流平台來說,電影或影集不是只播出一次就只能靠偶爾重播來賺點少許廣告費的二線內容,它們可以無止盡上架、而永遠都會有新用戶來觀看這些作品。這代表著,哭聲連天的《先見之明》粉絲們可以哭得更大聲了,《先見之明》永遠就只有兩季,不會再多,但它也不會消失,只要網飛還活著,它永遠就是時間長河裡一塊不動的石頭。
不爽不要看!粉絲引發網飛退訂熱潮
問題來了,故事還沒完。難道沒有辦法讓串流平台改變心意嗎?《先見之明》的粉絲們想出了最原始的抗爭方式:不爽不要看。
「網飛,我已經追隨了你 6 年,我希望我能告訴你,有許多網飛作品是你必須得拿槍指著我的頭才看得下去的,或是有許多作品我一看就無法忍受的。真的,你們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SavetheOA. #CancelNetflix」
@Netflix I've been with you for about 6 yrs now. I wish I could tell you how many of your shows you would have to put a gun to my head to watch. Or how many series I started to watch but couldn't get through them. Really, what's your business model?#SaveTheOA. #CancelNetflix pic.twitter.com/MEfqlgktqA
— Bitty the Wonder Dog (@BittyTheWndrDog) September 9, 2019
嗯?等等,這則推文最後加上了一個有趣的主題標籤:「#退訂網飛」(#CancelNetflix) 。事實上這名用戶不是第一位想要離開網飛的用戶,在《先見之明》的粉絲哀悼潮之中,許多人轉而支持用退訂來表達他們的需求。這則推文的回覆裡,許多人都表示他們已經採取行動了:
「我已經退訂網飛並且轉訂 Hulu 了,這平台一直在取消許多好作品,但卻同時願意花上數百萬讓《六人行》繼續待在網飛。我已經等不及 Disney+ 上線了。」

Disney+ 有太多經典的內容等著輾壓眾平台
不在乎用戶心聲、亂花錢、隨便取消續訂作品、製作方針無法捉摸,這些用戶對當今串流平台界巨人的長年抱怨,全在這次《先見之明》粉絲引發的退訂潮中一次爆出。這些聲音呼籲大家在 9 月 10 日一起退訂網飛,讓他們知道誰才是老大。
諷刺的是,這正是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誰提供更好的商品,消費者將會毫不留情地轉台消費。在過去電視台主宰收視習慣的年代,「不爽不要看」是一種消極的抗爭。一位用戶不看電視,對幕後的廣告業主所帶來的廣告業績消耗造成的影響,沒有直接緊密的關聯。但是現在不同了,串流平台對收視用戶的收視習慣數據掌握更加全面,用戶是否喜歡他們提供的內容,平台應該比任何人更了解。

網飛
相對地,如今廣告已經不是串流平台的主要收入,收視戶成為了平台的直接客戶。因此,當一位用戶因為不滿而離開這個平台時,影響的層面不再是他再也看不到幾段廣告了,而是為平台營收帶來直接的傷害──而且這位不滿的用戶可能馬上轉投其他選擇更新穎的平台,真是賠了客人、仇者大快、雙重的損失。
不過,反過來說,真的有那麼多用戶期望《先見之明》繼續製作嗎?正如剛剛提到的,網飛也許非常清楚《先見之明》的收視數據,而也許正是這些數據讓他們決定狠心拋棄仙姑。可是退訂風潮帶來的影響仍然存在:未來觀眾也許會有更直接的內容決定權力,他們可以拿著手上的月訂費當作最好的籌碼。

《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另一方面,當網飛製作更多針對用戶行為而高度客製化的功能與戲劇時(像是高互動性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等等),他們也許該先與這些憤怒的用戶們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