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曾經在電影院中,因為喜劇而笑出聲,因為鬼片而尖叫過嗎?電影院雖然和圖書館一樣,理論上禁止喧鬧,但交談聲、笑聲,和爆米花咀嚼聲也不曾缺少過。《 噤界 》這部由約翰卡拉辛斯基自導,和妻子艾蜜莉布朗共演的驚悚電影,卻讓我見識到另一個境界。
「無聲勝有聲」──
缺少人聲的電影增添更多不安,影響遠在螢幕另一頭的影眾,大氣都不敢喘一聲的壓抑,90 分鐘真的不算短,再長心臟都悶出毛病了! 「聽覺」是怪物過於敏銳的器官,卻是聾啞女兒毫無用處的缺陷,「安靜」對各自代表不同含意,極端反差的特徵成為彼此最大弱點,眼看怪物已來到身後,瑞根卻因為聽不見而毫無察覺,讓人捏了一桶冷汗,這也是《噤界》的最大賣點。
*以下劇情有雷,請保持安靜繼續看下去!

就算只是一台小玩具都會招來死劫。
雖然少了聲音語調上的發揮,純靠手語以及生動的肢體,親人間的互動依然暖心動容,尤其喜歡艾蜜莉布朗飾演的媽媽伊芙琳鼓勵兒子馬克司的場景,和《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又是截然不同的形象。隱聲匿息才能逃過怪物的獵殺,成功讓驚悚氛圍少了發洩出口,緊張情緒感染本該自由的我們。
鏡頭停留在木板階梯上,猶如等待獵物般直立的釘子,我們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除了伊芙琳,我得屏息咬著手指才能抑制想代替她放聲尖叫的心情……天啊!釘子深深剌入腳底,怎麼能忍得住聲音?
就是往你痛處戳!
這就是劇本使壞的地方。伊芙琳踩著血腳卬,抱著即將分娩的孕肚躲進浴缸,胯下流出的鮮血怵目驚心,為了新到來的生命得忍住比腳底更勝的痛楚,她脹紅扭曲的臉,死命深呼吸,嗜血的怪物離自己只隔一扇門……從開頭小兒子手中的玩具火箭、老翁放聲大吼,「聲音伴隨死亡」的關係深耕在影眾的反射認知上,讓艾蜜莉布朗這場戲達到動魄驚心的巔峰。
「聲音」的存在
乍看是個需要抹滅的元素,其實技巧在於能否把它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我們在巧妙安排下化為角色的「耳朵」傾聽外界動靜,保持靜默的狀態下,它卻是判斷怪物位置的重要線索,而聲音存在與否最微小的差別,發生在襲啞的瑞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