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士尼的大家長,事業成功的當下卻揮不去內心陰影
華特與父母的關係一直良好,他一直與父母同住。就在《白雪公主》即將完成前,他決定再買一棟房子讓父母可以享享清福。為父母買房子這件事,代表著華特將近 20 年的事業終於爬上了成功的台階──儘管此時他還未滿 40 歲,但他的事業已經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就漢恩的說法:
「為父母買房子,是每位孩子的夢想。」
這是一種向父母表達孝心的報恩,也算是向父母表現孩子出人頭地的證明。

華特的父母。
華特當然是出人頭地了,1937 年底《白雪公主》上映了,得到了旋風式的勝利──票房大賣、各大報章雜誌瘋狂好評、蒙太奇大師愛森斯坦 (Sergei M. Eisenstein) 與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都盛讚這部瞬間成為經典的動畫電影。別忘了 30 年代還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但是《白雪公主》卻獲得了驚人的美國國內 150 萬美金票房、以及全球 800 萬美金的成績──換算為當今的幣值,約等於全球 48 億美金的恐怖紀錄,比《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 全球票房的 2 倍還要多。
這一年還是華特母親芙蘿拉 (Flora call Disney) 的 70 歲大壽,而且是父母結婚 50 周年的紀念,加上父母新家入厝,1938 年這一年,原本對華特迪士尼來說,是一個四喜臨門的重大人生里程碑。

當時的《時代雜誌》便以華特與他的白雪公主為封面。
才搬進新家,芙蘿拉便向兒子抱怨,瓦斯壁爐總是發出一股臭味,華特便請公司的技工到新家修理壁爐,這件小事卻成了華特心中一生的魔障:看來技工並沒有真正排除問題,而壁爐就在華特父母搬進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發生漏氣故障。清潔婦直到隔日早上來上班時,才發現這樁慘事。他們急忙將老人家搬運出門,暫時放置在前院草坪上,華特的父親埃利亞斯迪士尼 (Elias Disney) 緊急送醫,但芙蘿拉卻已往生多時。

母親芙蘿拉。
這是一起純粹的意外,但似乎華特將其視為個人的禁忌,從此不願意談論此事。以漢恩的了解:
「我想他個人覺得,這件事他需要負完全責任……儘管錯不在他,那些技工也不清楚真正的故障原因。」
按照漢恩的講法,這就是第二個為什麼迪士尼動畫電影總是缺少母親的原因:因為從此母親成為了華特迪士尼的心靈傷痕。
「雖然我不是心理學家,但華特自此以後為此所困。這整件事真是太悲劇了,你只要查查資料就可以發現這段往事,在迪士尼家族裡這並不是秘密,但它是一件沉重到無人願意談論的悲劇……再強調一次,我不是心理學家,我不了解那些複雜的心理機制,但這是一個很微妙的故事,對我來說,這件事還原了華特人性化的一面,他為此心力交瘁,正如同你我會有的反應。」

華特迪士尼。
媽媽的存在,遙不可及
華特迪士尼向公司請了僅僅一天假,參加母親的葬禮,隔天便繼續投入沒日沒夜的工作。1938 年 11 月這場不幸的悲劇,卻似乎為整個迪士尼帶來了數十年的陰影。母親因自己的無心之過而去世,這份沉重的自責,自仙杜瑞拉、睡美人、小鹿斑比而至皮諾丘,直至現代的小丑魚尼莫、艾莎與安娜,全都成了沒媽的孩子。
迪士尼動畫電影似乎將母親視為一個太遙遠而有點虛幻不實的存在,而主角們要不是已經遺忘了她,否則只能依據她留下的隻字片語聊以自慰。

《小飛象》。
從情感上,華特迪士尼的失慟悲劇,似乎給了這個長年問題一個充滿戲劇性的答案,但這會是真正的原因嗎?面對這數十部陪伴我們成長數十年的經典動畫電影,我們需要更理智地來分析原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