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愛電影是一件幸福的事,與同樣喜歡電影的人們一起討論、分享、吐槽,是更幸福的一件事。網際網路讓這樣的幸福成為我們每天的日常公事,而社群網路,更能夠讓你快速地結交到千里之外有著相同嗜好的影迷們。聽起來社群網路增強了人們的社交能力,無論你有多奇怪的嗜好,都能在其中找到認同你的族群。過去也許真的是這樣,但未來可不一定了:如果你是恐怖電影迷,那麼社群網路平台大概不歡迎你認識更多朋友。
恐怖電影的子類型形成巨大宇宙
主題標籤(Hashtag)是社群平台服務裡被廣泛使用的功能之一,而對於一位忠誠的恐怖電影迷來說,你的主題標籤注定比其他電影類型粉絲來說多很多──恐怖電影的子類型發展蓬勃。「#恐怖」(#Horror)大概是最草率的標籤,除此之外,你可能會在每篇留言裡或多或少地加上:#殭屍、#靈異、#鬼屋、#附身、#物變、#怪物、#砍殺、#家宅入侵、#外星入侵、#心理驚悚、#殺人魔、#驅魔、#宗教恐怖等等等等標籤。沒辦法,數以萬計的新導演會選擇恐怖電影作為他們的處女作,而恐怖片也通常是最容易激發觀眾原始情緒的類型,這使得恐怖電影成為一個自成體系的巨大宇宙。
而今天也許我們有點懶了,沒心情挑選主題標籤了,那就簡單附個「#恐怖」吧。許多人因為這個簡單的主題標籤,踏進了這座巨大浩瀚的影像宇宙,找到了你與你的留言,也許一段建築在黑暗尖叫之上的友情即將展開、也許得知一位你從沒聽過的新導演拍了部很酷的砍殺片,我們因為主題標籤而連結。諷刺的是,這本就應該是主題標籤功能被發明的理由。但是,比 #恐怖更加恐怖的事情發生了:有人在 instagram 上點選發文裡的 #恐怖標籤,卻跳出了一則警告訊息。
「我們能幫你嗎?」
「我們能幫你嗎?」這則訊息的長度似乎隱喻著它的嚴重狀況
「你所搜尋的發文中內含某些字詞或標籤,經查有頻繁鼓勵他人導致傷害、或甚至嚴重致死的行為。如果你現在的生活中正遭遇到某種困難,我們非常願意提供協助。」
IG自動跳出警示訊息「防治傷害」
就在警告訊息其下,有著「尋求幫助」(Get Support)與「繼續瀏覽文章」(See Posts Anyway)的按鈕,而「尋求幫助」按鈕被放在最前面。
這是怎麼回事?似乎當你打算透過一把鑰匙通往神秘領域時,整團醫療團隊突然衝進來問你有沒有問題。他們選擇了最輕柔的詞句,來試探你有沒有自殺或傷人的意圖,但這整件「關心」舉動卻完全出人意料之外,這種關心本身已可能比 #恐怖本身更恐怖:你甚至一時可能迷惑,難道我看起來像是一個準備傷害別人的人嗎?而前一秒你所做的只不過是點下了 #恐怖標籤。

「你~需~要~幫~助~嗎~」
這不是唯一的 instagram「防治傷害」舉動,這個服務為了避免你遭受傷害,可以更加苦口婆心。有些 instagram 用戶反應他們收到了不同的警示訊息:
「我們已經隱藏了內有 #恐怖的推文,這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社群,避免他們接收到那些慫恿製造傷害、甚至可能嚴重致死的內容。現在你可以選擇放棄我們的協助並繼續瀏覽內容,或者選擇點選『尋求幫助』按鈕,得到如何向朋友或支援團體求助的訊息,此外我們也能提供讓你聯絡專業人員的方式。」
instagram 是一個正在膨脹、越來越龐大的影像宇宙,它已經是年輕族群為主要使用客群的社群服務,許多年輕人在其上用相片、影片、短文與 Gif 動畫來交換心情。這個每個月都有 10 億活躍用戶的熱門社群服務裡,當然也有不少的恐怖影迷們,而如今看來串連他們的主題標籤,已經被視為是一種溝通不良行為、並牽涉自傷傷人等負面行為的違法管道。而擁有超過 500 億相片與影片的 instagram,決定用一個簡單易懂的方式來保護大家。他們直接在這些與恐怖電影非常相關的主題標籤上,架起了巨大的防火牆。當有用戶點選這些標籤時,便有可能面對 instagram 的「諄諄教誨」。

《親愛的大衛》(Dear David):這則超熱門的推特恐怖小說即將被拍成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