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Split)裡,當凱西顫抖地打開電腦的那一刻,她看到了電腦桌面上有著 23 個檔案--23 個影片檔、23 個人格的自言自語。她點開了「歐威爾」、「潔德」、「貝瑞」….加上在這部電影裡出現過的派翠西亞、丹尼斯與海德等人,在《分裂》裡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總共詮釋了凱文的 8 個人格這 8 個人格有各自的劇情功能,有的以糖尿病解釋不同人格下的不同生理狀態、有的以 9 歲孩童的身分刻畫多重人格之間的歧異性….要演出這 8 個人格真是夠累的了,而且詹姆斯的薪酬支票只有一張….但是看來,8 個人格對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與詹姆斯來說有點太少了。
*前情提要:《異裂》玻璃碎片背後的牢不可破(二):永遠有人在等著英雄與反派回家
凱文的 24 個人格設定,很明顯是來自於《24 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的故事,而不是《心魔劫》(Sybil)--莎莉菲爾德(Sally Field)在這齣戲裡演出了 16 個人格中的 13 個。藉由與著名的《24 個比利》相同設定,可以快速地讓觀眾理解自己面對的是什麼角色。但是電影畢竟與真實案例不同,可以改編簡化,沒人要求沙馬蘭一定要交代這 24 個人格的身份與個性。《分裂》裡的 8 個人格已經夠眼花撩亂了,況且詹姆斯有時還要同時表演兩個人格,或是多個人格間的快速切換。

無與倫比的莎莉費爾德,在1976年《心魔劫》就展現了瞬間變臉的駭人演技
這又是另一個沙馬蘭想盡辦法讓《異裂》(Glass)更加複雜的挑戰:最後是編劇自己搞死導演。編劇沙馬蘭在《異裂》裡再增加了 12 個人格,丟給導演沙馬蘭與詹姆斯麥艾維傷腦筋。可是偏偏詹姆斯是一個迫不及待跳出舒適圈的專業演員,他非常樂意接下這次的艱難任務:他得飾演凱文身上 24 個人格中的 20 個人格。

這身大塊肌的代價:健身加上每日 8 顆蛋、2 塊雞胸肉、牛排與 2 塊鮭魚排的高蛋白特餐。
為什麼這是一件困難的事?當然,在一部電影裡飾演 20 個角色本身就不容易,問題是,為了讓這些人格出現的原因有說服力--每個人格都應該是為了以某種有別於其他人格的方式保護凱文而出現--導致這些人格之間的歧異度應該會非常大。像是《分裂》裡的 8 個人格就包括了男人、女人、重度潔癖、中性化、學者、孩童與野獸等等,那麼,這 20 個差異甚大的人格勢必得更讓觀眾感受到「分裂」:畢竟詹姆斯只能透過肢體與表情來詮釋不同的人格。
詹姆斯麥艾維演技新挑戰
沙馬蘭在訪談裡提到,他會在《異裂》裡交代凱文全部 24 個人格的性格與來龍去脈,而《異裂》裡詹姆斯則會實際演出 20 個人格,這個難度將會超越莎莉菲爾德的演出。相對的,導演也得在切換這麼多人格的運鏡手法上多動點腦筋。我們已經在《分裂》裡看過沙馬蘭透過鏡子,讓三個人格在同一個鏡頭裡出現,而在《異裂》裡,沙馬蘭當然得想出新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