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 2000 年 11 月 22 日《驚心動魄》(Unbreakable) 上映日的到來,奈沙馬蘭 (M. Night Shyamalan) 也越來越感到煩躁不安──正如同一年前《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上映前一樣。他不確定觀眾會不會喜歡他的電影、他不確定電影公司會不會滿意他的成績……而這些不安心情都不能靠「不要緊張」這種廢話來消除,他希望成功、他還希望東鐵 177 班次能繼續下去……正如同他向布魯斯威利 (Bruce Willis) 說過的話。
前情提要:奈沙馬蘭與運行 19 年的東鐵 177 班次 (四):在歧視面前,英雄與壞蛋一視同仁
*以下將會提到《驚心動魄》劇情細節,請注意。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電影,你可以在 Netflix 網飛平台上找到它。
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布魯斯威利透露,在拍攝《靈異第六感》時,沙馬蘭就已經跟他提過這個超級英雄三部曲的點子:《驚心動魄》是個起源故事,後續還要讓英雄對抗中魔王、最終讓英雄與他的天敵來一場終極大決戰……而這便是《驚心動魄》不能失敗的原因之一。
在 90 年代這個沒人相信超級英雄的時代,電影公司不會輕易投資超級英雄電影──華納影業剛好在 1997 年才跌過一跤:《鋼鐵悍將》(Steel) 最值得慶幸的一點,是那時候還沒有什麼狗屁倒灶的「3 分鐘看完 XXX」影片來嘲諷電影。如果《驚心動魄》不成功,沙馬蘭的未來製片計畫不可能順風順水地被採納。

《驚心動魄》伊萊亞。
《驚心動魄》當然會有續集,再明顯不過,暱稱山繆傑克森 (Samuel L. Jackson) 的 MDFK 就很清楚。
當 MDFK 拍完這部電影最終的逆轉結局後,實在大感不解:英雄就這樣轉身遠離反派,走離這個讓他痛苦、痛悲、痛心的壞蛋,然後讓字卡來交代伊萊亞的下場,留下了許多疑問。當觀眾終於發現伊萊亞就是最終大魔王的這一刻,電影卻結束了。這沒問題,應該在演職員字幕前打上「大衛與伊萊亞將會在明年回歸」的字樣,給觀眾一個未來的期待:太棒了,他們下一集就要正面衝突了。

《驚心動魄》大衛杜恩。
事實上如果你再看一次《驚心動魄》,它其實可以在第一個結局就結束電影:父親向兒子指指報上的紀載,那是一位匿名英雄行俠仗義的新聞,父親向整部電影裡都相信自己的兒子溫柔地點點頭,而這是整部電影最讓人心碎的一幕。
這個苦於父母不睦事實的孩子,執著地挖掘父親的秘密,藉此與父親建立最終的情感連結。即便他已經意外確認了事實,但是父親仍然不願面對地待在自己的小籠子裡。而在父親主動示意的這一幕,孩子終於獲得了肯定,他疏離的父親終於肯定了他,他的父親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而且父親自己主動承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