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蝙蝠俠大顯神威》(一):把超級英雄拍成怪物,才是正確的選擇

儘管漫威電影在這十年來逐漸稱霸世界影壇票房,但是超級英雄電影過去的道路並沒有那麼順暢,更奇妙的是,我們把三次超級英雄電影的歷史時刻攤開來看:1978 年《超人》(Superman)上映奠定了超級英雄電影的楷模、1989 年《蝙蝠俠》(Batman)在口碑與票房上的收穫,代表第一次超級英雄電影的復興、乃至 2008 年的《鋼鐵人》(Iron Man),正式拉開了漫威宇宙的序幕。

這之中,最偉大的超級英雄電影也許見仁見智,但是絕對無法忽略《蝙蝠俠》系列對蒙面披風英雄的重大意義。更重要的,90 年代的四部《蝙蝠俠》電影,永遠地改變了超級英雄電影的定義,它們的成功與失敗,影響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每一部超級英雄電影。

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的誕生,大大改變了黑暗英雄的形象與發展。

 

讓蝙蝠俠「轉大人」的提姆波頓

1989 年《蝙蝠俠》創下了全球 2.5 億美金的超高票房,還入圍了各大獎項,並拿到了一座奧斯卡。對提姆波頓 (Tim Burton) 與他的製作團隊而言,這是一次極大的勝利,雖然他們那時還不太確定這部電影對超級英雄電影的重要性,但是至少對波頓而言,他們精心設計的美術風格、劇本與創新,都證明有了代價。

在《蝙蝠俠》上映之前,全世界對這位蒙面十字軍的印象,就是蝙蝠面具上的小豬鼻、灰色的制服、以及亞當威斯特 (Adam West) 性感低沉又充滿男性魅力的嗓音。但是《蝙蝠俠》上映之後,全世界觀眾瞬間愛上這位充滿恐懼氣氛、冷酷嚴謹、對壞人毫不留情的硬漢神秘客。

簡單地說,波頓的電影蝙蝠俠,比起 1966 年的蝙蝠俠電視劇,瘋狂了一點、有一點兒童不宜、增加許多成人才懂的樂趣:提姆波頓讓蝙蝠俠的觀眾們,年齡層更加提升了一點。

1966-1968 年由亞當威斯特主演的《蝙蝠俠》影集版。

亞當威斯特所飾演的影集版《蝙蝠俠》。

黑暗一點點,不是太黑暗,1989 年《蝙蝠俠》的成人化取向,事實上讓這部電影仍然保持在黑色幽默階段,而非冷酷的黑色電影階段。當然,傑克尼克遜 (Jack Nicholson) 飾演的傑克納皮爾,是個黑幫匪徒,在他變成小丑之前的劇情,看起來很像 40 年代的黑道黑色電影。

但是這部電影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卡通化動作片段,歹徒們會被真正地「揍飛」──被一拳打飛到老遠去,女主角會直挺挺地昏倒──就跟《大力水手》裡的奧莉薇一樣。這讓這部電影沒有淪為 R 級電影的尺度,但是提姆波頓對黑色幽默的喜愛,讓這部可以變得很幼稚的電影,仍然有許多讓人覺得絲絲殘忍的時刻。

1989 年提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電影,增添許多黑色幽默元素,讓觀眾層「轉大人」。

 

讓《蝙蝠俠大顯神威》成為傳奇

但我們不會在1989年停留太久,因為這一次《蝙蝠俠》第一集不是我們的重點──也許我們可以等到明年 30 周年再聊?──但是《蝙蝠俠》這一次成功的嘗試,讓波頓與團隊確認了他們把蝙蝠俠從兒童偶像,改造成成人偶像的可能性。這永遠地改變了《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 的內容,因為波頓認為他可以在成人化這條道路上,讓蝙蝠俠更加無所忌憚。而這最終讓《蝙蝠俠大顯神威》成為了一部神奇的電影。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