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喜幹會》:讓你差點以為這是一部俗爛喜劇,結果卻來個靠北大翻轉,聰明到不行的諷刺之作

出前一廷

由《瘋狂亞洲富豪》、《尋龍使者:拉雅》的編劇林黛兒首度擔任導演的喜劇片《喜幹會》再度證明了一件事──你必須要好好地看完一部電影,才能對它做出足夠準確的評價,而不是像許多網路串流平台社團裡的一堆留言,老是不斷有些「我看五分鐘就關掉了」的留言,然後還一副沾沾自喜,真覺得自己只需要看幾分鐘就能完全了解一部電影的模樣。

《喜幹會》電影

這也正是電影院需要繼續存在的原因之一。有時你就是得拋開一切,好好地專注在眼前的故事上,而不是沒事就按下暫停,甚至連暫停都不按地就開始滑起手機,或是直接停下來想說明天再繼續看,然後因為那部電影的前面可能稍微平淡了點,根本還在鋪陳的階段,結果就這麼放到自己根本忘了這回事。

《喜幹會》藉由鋪陳所為觀眾帶來的驚喜,就是這種讓你絕對會在後面大感值得的程度。

《喜幹會》劇照

 

翻轉再翻轉,看似俗爛的鋪陳最後成了驚喜的元素

在電影剛開始時,《喜幹會》透過一些搞笑橋段,展現出尖銳而聰明的諷刺,針對太過刻意,反倒變成另一種歧視的白人男性式虛偽政治正確,有著令人忍不住屢屢發笑的演繹。

但在接下來的劇情裡,這部電影卻突然變成了像是它自己想諷刺的對象,讓不少好萊塢過去那種刻板且虛假的文化關懷,就這麼不斷在類似《醉後大丈夫》的瘋狂性喜劇元素裡被反覆強調,使電影因而變得矛盾不已,雖然有些地方確實相當好笑,但在角色刻劃上卻顯得蒼白無力,使整體從一開始的有趣,慢慢變成了俗爛的典型之作。

《喜幹會》電影劇照

然而,就在劇情發展到最後半小時左右時,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就此翻轉了一切,讓前面所有令人不耐的地方,都彷彿在此脫下了假面具,告訴你其實前面那些看似俗爛的情感元素,全都只是本片所要諷刺的好萊塢作風,至於緊接而來的,則是再度改變全片方向的另一個安排,同時也讓劇情回到了電影開頭的犀利諷刺,既好笑又機智。

好萊塢《喜幹會》電影

更神奇的是,除了搞笑與諷刺外,就連角色情感的刻劃部分,也在最後半小時裡搖身一變,使整體變得真摯動人,具有相當程度的情緒渲染力,因此也讓觀賞《喜幹會》的過程可說是驚喜連連,透過後面的翻轉,讓前面看似缺點的地方,全都被扭轉成有趣無比的優點,可以說是我個人近期最為驚喜的一次觀影體驗。

《喜幹會》讓人驚喜連連

 

不計片長來達成目的,《喜幹會》值得到戲院細細品味

簡單地說,不管從預告或電影前半段來看,《喜幹會》都像是一部刻意針對亞裔美國人觀眾,尤其是亞裔美國女性所打造的變形版《醉後大丈夫》,而且在許多搞笑的地方,還有一度彷彿只是單純地照本宣科,將各種好萊塢的刻板處理方式給運用其中。

但事實上,一切卻是一場不惜刻意花費片長時間來達成目標的諷刺之舉,在種族、性別與文化等方面,都極為機巧聰明地扯下了某些道貌岸然的假面具,而且還成功兼顧了意外細膩的情感傳達,並有一些不落俗套,但卻又不致於過度喧囂,而是妥善被置入在劇情與角色刻劃中的有趣見解。

《喜幹會》

是的。有時你之所以該在電影院裡看一部電影,並非僅是取決於那部電影的場面有多麼浩大,又或者特效有多麼昂貴。有時你需要的,是給自己一個真正聚焦在眼前故事的機會,讓自己不會那麼輕易地放棄一部電影,最後則在它們巧妙為之的鋪陳下,得到真正驚喜且愉悅的觀影感受。

沒錯,這種能翻轉你前面看法的電影,或許真的不算太多,但《喜幹會》確確實實,就是這樣一部值得你好好觀賞的出色之作。

延伸閱讀

TAGS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