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東有東野圭吾,西有史蒂芬金」(好啦,是我說的),要計算被翻拍成電影的著作數量,這兩名小說家肯定榜上有名。而史蒂芬金作為西方電影的題材寶庫,影集暫且不算的話,自2019年《牠:第二章》以及傳奇電影《鬼店》的續集《安眠醫生》之後,睽違多年,「金式恐懼」再度來襲!
《鬼出櫃》(The Boogeyman) 改編收錄在 1978 年《有時候,他們會回來》裡的〈櫃魔〉,一段男子找上心理師抒發心情的故事竟讓讀者不寒而慄……把不用幾分鐘就能讀完的短篇小說翻拍為 98 分鐘的電影,是會加倍尖叫?還是畫蛇添足呢?
高中生莎蒂與妹妹沙耶爾對母親的意外逝去難以釋懷,卻無法從身為心理師的父親威爾身上得到安慰,莎蒂與威爾的親情因此出現裂縫。這天,一臉絕望不安的男子闖入家中,神經質地要求威爾聽他述說一段駭人的經歷。威爾沒有想到,男子口中的「Boogeyman」已纏上兩名女兒,垂涎地躲在黑暗中,伺機而動……
《鬼出櫃》預告:
和《禍日光景》在頭尾之間塞入新劇情的方式不同(電影改編自短片《Cargo》),《鬼出櫃》以哈柏一家為舞台,連著〈櫃魔〉的結局延伸出後續,男子萊斯特畢林斯也從原作的小說男主角,轉職為電影中逼迫劇情展開的關鍵人物。
《鬼出櫃》有不負眾望,成為稱職的恐怖片嗎?
「Boogeyman」可怕嗎?這位照理來說不能是「也許」,而是「必然」該成為全片最嚇人的BOSS,揭開廬山真面目後,在恐怖片的大千世界裡只能算是有著大眾臉的普通職員,但是在這之前的氛圍營造,確實讓我一度把背包抱到胸前,表情淡定實則大氣都不敢喘一下……這點與《微笑》倒是能結成拜把兄弟。
「黑暗」可以說是我們對未知感到不安的起點,再疊加帶給許多人童年陰影的衣櫃、床底、牆角,《鬼出櫃》光是用基本的 jump scare 就足以喚醒內心最純粹的恐懼。無論幾次,每當鏡頭停在衣櫃門或是漆黑的空間,什麼都還沒出現就先自己嚇自己,接著才是被音效或是竄出來的東西嚇到,等於玩我兩次啊喂!
黑暗vs光明、脆弱vs勇氣的親情套路
萊斯特畢林斯畢竟是原作主角,不僅對威爾痛訴 Boogeyman 帶來的殘忍結果,也講述他與妻子和孩子之間因為此事受到的改變。那是一段更貼近人性本質,有自私也有愛的故事。《鬼出櫃》捨棄這些值得省思,但可能讓片長加到 120 分鐘的要素,選擇更常見的親子矛盾:母親身亡,女兒對父親的態度不諒解,然後父女漸行漸遠……巴啦巴啦那種「你懂的」模式。
電影裡的 Boogeyman 也不像潘尼懷斯或是《微笑》裡是擅長精神攻擊、耍弄人心的智慧型妖怪,衝來衝去怕光又怕火……對,就是大眾臉普通職員。然而 Boogeyman 畢竟是王牌,為了讓只能存於黑暗中的 Boogeyman 有出場機會,多個場景不合理到會讓我想吐槽而出戲,《鬼出櫃》最終表現不出原作的深度,更適合當一部爆米花電影。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看完電影,反而更佩服原作
同樣是大改,史蒂芬金對 IMDb 6.2分的《鬼出櫃》讚譽有佳,對 8.4 分的《鬼店》厭惡至極(對 7.3 分的續集《安眠醫生》又讚不絕口),顯然改動人設或劇情不是他的雷點,史丹利庫伯力克惹毛他的鬼才態度才是主因……這是比較之後有感而發的題外話,要做到既能尊重作者又能拍出跨世代的偉大鉅作,還真是艱難的課題。所以,結果我最欣賞的段落還是《鬼出櫃》重現〈櫃魔〉場景,萊斯特畢林斯找上威爾的那場戲,簡短卻後勁十足,對比全片 98 分鐘的片長……你懂我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