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電影能創下破紀錄的票房,需要的不只是電影本身足夠優秀,同時還與誕生時機有關,透過讓當代觀眾產生強烈共鳴,進而掀起彷彿全民運動般的觀影熱潮,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全部缺一不可。
日前成為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突破港幣一億大關的華語電影《毒舌大狀》,便是這樣的作品。
延續傳統公案小說 小蝦米扳倒大鯨魚之路
基本上,《毒舌大狀》在主角刻劃方面,有點類似周星馳的《威龍闖天關》、《九品芝麻官》與《食神》等片,讓我們看見主角從貪財附勢的小人,因為某些緣故而洗心革面,試圖彌補過往錯誤,並不惜一切討回公道的過程,就本質上而言,可以說是個十分典型的道德故事。
至於在故事方面,《毒舌大狀》雖然是部現代的法庭劇,卻也延續了傳統的公案小說路線,案件真相並非重點,看主角如何與權大勢大的人們相互抗衡,並以小蝦米之姿扳倒大鯨魚,讓人對於階級差異的不滿獲得宣洩,才是這類作品的核心魅力所在。
也因為如此,雖然《毒舌大狀》確實有些明顯不符邏輯與過度誇飾之處,但就同類作品的魅力來看,卻可說是深得精髓,讓人看得爽快不已,同時也讓許多香港人在這個對於權勢、制度、正義、公權力,甚至是新聞媒體感到失望與憤怒的時代,得到一個發洩管道,因此使《毒舌大狀》縱使不算新鮮,卻也憑藉上述提及的天時地利人和,就這麼創下了令人驚嘆的票房佳績。
而在人物方面,除了黃子華、楊偲泳、何啟華飾演的主要角色外,由謝君豪飾演的主控官一角,則是特別有趣的存在。
在故事中,他象徵的是堅守與相信法律價值的代表人物,雖然一度與主角針鋒相對,但到了後來,卻也還是承認被權貴控制的法律制度,並無法真正的執行正義,甚至還會成為他人拿來欺壓弱勢的武器,因此使這個角色既象徵了一定程度的希望,同時卻也彰顯出其中的無奈之情。
故事設定於香港回歸後別有用意
此外,《毒舌大狀》的故事時間點並非如今,而是設定於 2002 年至 2004 年之間,也是個相當有趣的安排。
《毒舌大狀》導演吳煒倫在提及這點時,表示他認為 2002 年到 2004 年間,是香港回歸後,在政治與社會情勢上最為曖昧的時期,因此讓故事在那個時間點發生,則可讓那種不確定性的感受更為突顯。
他還表示,《毒舌大狀》要說的,就是一則惡霸欺負弱勢,而弱勢一方只能憑藉罕見機會展開反撲的故事。他說,每個時代都有惡霸,只是不同時代的惡霸可能擁有不同的身份。因此,他也強調時代背景並非本片的重點,真正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時代裡,到底怎樣的人算是惡霸,而又會是怎樣的人遭受到他們的欺凌?
這樣的說法,自然叫人浮想翩翩,除了好奇此時此刻的香港,是否還有機會能上演這種弱勢在法庭上扳倒惡霸的戲碼以外,這部電影把故事時間點設定於 2002 年至 2004 年之間,會不會也有可能本身即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然,這一切只是從評論作為出發點的一種解讀及想像。畢竟,這也是一直以來,香港電影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總是能以各種活潑的方式,將他們對政治及社會局勢的諷喻,溶入到各式各樣的類型片當中。
像是杜琪峯的《東方三俠》、游達志的《暗花之殺人條件》,或是徐克與程小東的《倩女幽魂2之人間道》等片,便都是風格各異,但卻同時具有娛樂性及鮮明隱喻的有趣之作。
用「天有眼」 宣洩生活的一口悶氣
而如今的香港,自然也還是有著相同的作品存在,只是他們未必擁有合拍大片的資金可供使用,所以在香港以外的市場,也難以像那些大片般聲勢鼎沸,但卻憑藉著出色表現,依舊在香港創下優秀成績,透過許多方式道出了不少人們的心聲,並進一步激發思考及討論,同時讓香港的類型電影,也因此有機會隨著時代脈動而持續演進。
以近期來說,像是《飯戲攻心》,便為傳統賀歲片賦予了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祝福及勉勵之意,而《正義迴廊》則是把奇案片帶到全新高度,以不斷提問的方式,邀請觀眾思考那些我們確實該好好想想的社會問題。
相較之下,《毒舌大狀》則是其中爽快度最高的一部電影,除了具有高度娛樂效果外,也讓人藉由一則虛構故事,宣洩出生活中的一口悶氣,讓「天有眼」這三個字,就這麼在片中成為了一種慰藉般的信仰,以及期盼這一日終能成真的一種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