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上大大的紅色蝴蝶、一身黑袍、手拿著一根掃帚⋯⋯是哪個城市的修業小魔女?吉卜力工作室 1989 年的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讓魔女琪琪的形象深植人心,連「黑貓」宅急便都成為一代觀眾的共同記憶。
《魔女宅急便》改編自同名的兒童文學,但在企劃之初,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就認為,故事應該更針對剛從家中獨立的年輕女性,填滿她們的心中那與自由同時共存的寂寞。
當時吉卜力成立不到五年,陸續推出的《天空之城》、《龍貓》等片票房反應都不佳。但他們就像 13 歲離家的琪琪一樣大膽嘗試,《魔女宅急便》原作者角野榮子一開始並不滿意許多改動,但時間證明,宮崎駿最後完成的故事歷久不衰,不但成為當年度的日本票房冠軍,這麼多年過去了,任何人還是能在其中找到共鳴的點。
誰沒有過急著離開父母保護的羽翼,卻發現世事不如預期的沮喪?誰沒有過離鄉背井舉目無親時,因著陌生人的善意而獲得再堅持下去的動力?誰沒有過驀然回首卻看見曾經最好的朋友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兩人沒有爭執,只是越走越散了?
《魔女宅急便》細心描繪這些成長的苦澀之處,琪琪決定住下來的城市克里克風光明媚,電影畫面也同樣光彩繽紛,但再晴朗的天也會下雨,電影其實花了大量的篇幅在呈現琪琪無聊、怕生、失望與生悶氣等情緒,丟失魔法時的徬徨和沮喪也沒放過。
青少年成長 (coming of age) 電影中,主角的情緒和遭遇挫折時的反應是很重要的,試想,大多數人的青春期並不會真正經歷晴天霹靂般的重大事件,但是內心依然騷動、煩躁,就像琪琪在面對看不慣的人時會把身邊的朋友推開,之後卻又再為這種無以名狀的情緒感到心煩。宮崎駿雖然曾經自謙不懂少女心,但琪琪這個角色的塑造還是能讓觀眾都看到一部分的自己。
而黑貓吉吉,據鈴木敏夫所說,則是琪琪的另一個自己。琪琪歷經挫折後蛻變為更成熟的人,連原先看不慣的女生都變成她的朋友,但她最後再也聽不懂吉吉說的話,不需要吉吉也能夠活下去了。
這代表著成長過程中註定會失落些什麼,可能是兒時的朋友、也可能是純真的那個自我。
琪琪突然失去魔法的時候,她問畫家姊姊,要是你畫不出來怎麼辦?
「⋯⋯那我就不畫了,散散步、看看風景、打打瞌睡,或是什麼都不做。時候到了,就會突然想動筆畫畫了。」
這段話不僅適用於靈感乾枯或是才能匱乏的時候,當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累了、倦了,我也會想起烏露絲拉姐姐輕鬆說出這段話的神情。路還很長,休息一下,什麼都不想,我們繼續走。
這也是《魔女宅急便》看似簡單的故事,30 多年來仍然長存人心的魔力。
撰文:Thelma 電影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