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白噪音》由《婚姻故事》諾亞包姆巴赫執導,同時也擔任編劇,改編「美國四大名作家」之一的唐德里羅於 1985 年出版之同名著作《白噪音》,並由亞當崔佛、葛莉塔潔薇及唐奇鐸主演。
《白噪音》劇情敘述知名教授傑克與妻子芭碧及四個孩子們原本幸福快樂的生活,因為一場意外災難,致使人們陷入末日恐慌之中,而存在於內心對死亡的恐懼也因此變得更為龐大,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也讓傑克與家人間的情感備受考驗。
存在世代的白噪音
《白噪音》原著不僅為文學大師的經典名作,更是被譽為「美國死亡之書」,以一家人的故事暗喻著世代間遭受的無形威脅——死亡的恐懼,而這份恐懼隨著世代變遷擁有不同樣貌。
從疾病、犯罪、宗教信仰及戰爭,到環境汙染、氣候變遷、社會議題等,透過新聞廣播、資訊媒體及網際網路的播送,不斷灌輸負面、有害的思維,在長期受到這些謠言及資訊洗腦之下,使人們活得疑神疑鬼,甚至失去分辨真偽的判斷力,為了除去已紮根於內心如毒瘤般的恐懼,而偏信旁門左道,就算出賣自己的身心靈也在所不惜。
「如果死亡只是一種聲音呢?揮之不去,充斥四周,規律的白噪音。」
人們恐懼死亡的現象已存在於世代間,在唐德里羅筆下成了「白噪音」,細微且總是被忽略的聲音,卻在無形中潛入人們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噪音雖然在短時間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當它完全侵入人們的腦中,主宰了意識、情緒與思考能力時,該懼怕的反倒不是死亡,而是強大到足以害死我們的恐懼。
有趣的是,這部 1985 年的文學著作,時隔數十年後改編成電影《白噪音》,卻仍然相當符合時事,尤其是電影第二章節的「毒霧事件」便對應到近幾年的疫情,有幾幕場景甚至還會讓人聯想到同樣也是末日黑色喜劇的《千萬別抬頭》。
《白噪音》怪誕荒謬又具詩意與美學
《白噪音》光是從電影本身就能感受到故事改編的難度,片中許多場景與對白破碎且不連貫,又要以隱喻的方式呈現人心的恐懼、營造驚悚的氛圍,還得安排充滿諷刺意味的情節,故事寓意不能顯得粗淺易懂,又不能太過哲理、詩意,使得電影整體給人一種荒誕、怪奇且似懂非懂的感受。
但若是當成一部文學作品品賞,便會發現《白噪音》是部相當有意思的電影,每句對白話中有話,每場戲的編排呈現著現實存在的「白噪音」,卻也同時是企盼能喚醒世人的另類「噪音」,而人們口中所述說的似曾相識景象,其實只是早已在腦中演練各種死亡的模樣。
儘管劇情方面並非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類型,《白噪音》在攝影技術及配樂選曲的部分卻令人印象深刻,不但補足了敘事與劇情鋪陳的缺點,也保留了「白噪音」詭譎又神秘的本質。
除此之外,《白噪音》中亞當崔佛與葛莉塔潔薇的對戲內斂又富具張力,尤其在葛莉塔潔薇飾演的「芭碧」與丈夫「傑克」坦白的那場戲情感與情緒都具層次感且渲染力十足,不過,全片最讓人驚喜的,則是在片尾的人員名單,演員群在超市跟隨著 LCD Soundsystem 演唱的歌曲〈new body rhumba〉律動,不僅為觀眾創造對電影的記憶點,也呼應電影最後一句對白:
「我同情我們和在自己災難中扮演的奇特角色,但對大規模破壞的意識還是存在,我們繼續創造希望,這就是我們等待的地方。一起等待。」
「超市」即是我們等待希望的關口,或許總有一天,人們能在這裡找到得以抵抗「白噪音」的正面力量,能不必受困於恐懼之中,反倒是充滿希望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