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放大鏡】《星期三》: 一部徹底復古的 Netflix YA 劇集,只是它復的不是《阿達一族》與提姆波頓的古

對網飛來說,這種發展一點都不意外,媒體 Collider 說,這是「演算法製片的必然結果」:你可以看到許多經典 YA 劇的套路被塞進一部作品裡,試圖讓喜愛這些經典作品的觀眾買單這部全新的作品。

你喜歡《辣妹過招》?《星期三》有高冷的校園女王蜂瞧邊緣人不順眼;你喜歡《玩酷世代》或《籃球兄弟》裡那些父母過去的錯誤如何影響下一代的老哏嗎?《星期三》裡主角也要面對這些爛攤子;謀殺、三角戀、勾心鬥角、最愛的郎君可能暗藏狼心⋯⋯

過去 20 年,美國 CW 台製作了大量此類型的 YA 劇,而現在網飛把這些劇情公式全輸入了超級電腦裡⋯⋯砰!《星期三》誕生了⋯⋯他們頂多可能多倒了一杯黑色顏料。

《星期三》。

《星期三》。

這甚至不算是網飛的錯,這就跟抱怨《玩酷世代》為什麼跟《花邊教主》或《籃球兄弟》那麼像一樣,因為這些影集的製作人都是喬許施瓦茲,他的製片風格就是如此,而如今網飛就是依賴演算法的結論——而他們選擇固有風格都有堅強的理由⋯⋯因為觀眾就吃這一套。

問題是,別忘了,《星期三》的總導演是提姆波頓,他也是一位個人風格極其強烈的導演,而不是四處打工、滿足片商需求的「打工仔」導演。他可以因為堅守《蝙蝠俠》系列的「壞蛋至上」風格,而與老派的華納影業格格不入,但是,我們在《星期三》裡,卻看不到這種千山我獨行的堅持。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三》與提姆波頓,本應該是強強聯手,事實上,這類「邊緣族群被迫入世」主題會面臨的尷尬與成長議題,波頓早就在《剪刀手愛德華》或《黑影家族》等等過去作品裡討論過了,但是,在這個有著新價值觀的新時代、在一個如此雷同於他過去創作風格的主角身上,波頓卻沒有發揮他應該發揮的影響力。

儘管《星期三》的主創是曾製作《超人前傳》的兩位主創邁爾斯米勒與艾爾弗高夫——他們真的把《星期三》搞得很像《超人前傳》。但是波頓是掛名的總導演、還親自執導 8 話裡的 4 話、更身兼有話語權的執行製作一職,但他在這部影集裡,卻像個稱職的打工仔導演。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三過去的榮光時刻之一,是《阿達一族》系列裡她賣檸檬汁的時候:

「女童軍餅乾裡有女童軍嗎?」

這句台詞為何逗趣?是因為女童軍餅乾是美國社會「普世皆知」的商品,過去常可以見到女學童們在街坊鄰居間兜售這些自製餅乾,但這種日常,不是有特殊家教的星期三能體會的日常,這句台詞甚至不是反諷,而是一種認真的提問,而克莉絲汀娜蕾茜越認真,這句台詞的銀幕效果就越好:觀眾在潛意識裡體會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日常」,發生了巨大的撞擊,製造出突梯滑稽的反差笑果。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三》理應讓星期三更入世,她也確實更入世,但觀眾需要看到的是,這種怪胎入世時必然發生的價值觀撕裂。這種撕裂同時應該顛覆觀眾的日常價值觀,製造出新鮮的感覺。

問題是,《星期三》裡的入世,入的卻是另一套傳統價值觀的世,是那些經典 YA 劇裡,觀眾耳熟能詳、追劇十數年都看膩的老套。某種程度上,在《星期三》裡的星期三,與《阿達一族》裡的她之間,發生了巨大的撕裂,過去的厭世小女孩,現在依舊厭世,但那種厭世卻充滿了熟悉的感覺,驚喜不見了: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三》開場出現了「南西雷根高中」的大名時,觀眾確實會感到驚喜(前總統夫人南西雷根一直捍衛傳統「美好」價值觀);但幾分鐘後,星期三居然開始通靈了⋯⋯這種靈異描寫無疑地在為後來的劇情鋪墊,但它卻也同時抹煞了《阿達一族》系列裡重要的「曖昧性」:事實上你在這兩部電影裡,一直無法確實肯定這家人是否有任何超能力,或只是體質特別能承受痛苦而已。像南西雷根這樣的嘲諷,儘管仍然散佈於《星期三》的各個角落,但《阿達一族》裡那些最寶貴的天真、傻氣、以怪自豪的元素,也悄悄地從這部影集裡退場。

《星期三》。

《星期三》。

怪胎在這個年代已經不稀奇了,在尊重多元化的時代裡,怪胎才是政治正確優遇的對象。滿是怪胎的《阿達一族》,在新世代應該有更多發揮空間,但我們卻經歷了一場實質意義上的復古體驗,而它的下一季會不會更好?

我們只能繼續期待:這也幾乎成了網飛劇的老套傳統⋯⋯下一季永遠會更好⋯⋯假設它有下一季。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