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卡格達戈尼洛 (Luca Guadagnino) 拍過義大利豪門(《我愛故我在》)、拍過舞蹈學院裡的詭異(《窒息》),新片《骨肉的總和》似乎又走回 2005 年《17歲少女的愛慾日記》的青春衝撞路線,講起一對社會邊緣戀人的美國公路之旅——比起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的少年艾里歐老成的不像是個少年。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我倆沒有明天》,但主角背負著比搶銀行更難以擺脫的罪惡……他們是食人族。《骨肉的總和》勢必得有點蕃茄醬、有點驚恐時刻,但它仍然是今年大銀幕上最美的青春戀曲之一。
80 年代,18 歲的梅倫發現自己的人生墜入深淵,她成了孤兒,沒錢沒有親人也沒有依靠,只能孤身上路找尋失聯已久的母親。在這趟漫長的公路之旅裡,她遇見了滿臉笑容的老人蘇利、也遇見了叛逆又孤獨的李。她與李惺惺相惜,因為彼此都有一個無法向人訴說的黑暗祕密:他們對人肉有著難以掙脫的渴望。年輕的食人族們躲避著他人的眼光,蜿蜒地朝向他們的目標前進。他們似乎沒有擁有明天的資格,但在他們的世界末日來臨之前,這對小戀人仍想試圖找出自己在這世界的定位。
《骨肉的總和》很像《我倆沒有明天》,但它不是《我倆沒有明天》。梅倫與李並不像邦妮與克萊德,在滿手血腥裡滿足自己對踰矩的罪惡快感。甚至可以這樣說,儘管這部電影並不掩飾它是部以食人族作為主角的劇情設定,但是如果頗好此道的恐怖類型電影迷興沖沖地衝進戲院,想要享受一頓血肉大餐。那麼也許結果會出乎他們意外:《骨肉的總和》並沒有太多效果至上的血肉剝削畫面。食人肉對年輕的男女主角而言,並不是為了滿足什麼病態的欲望,那是他們的天性。如同我們浮出水面呼吸到空氣時的感覺:我們不會因為能夠呼吸而樂不可支,反而感受到一股被拯救的感覺。
這是《骨肉的總和》最優美的一個部份:令你感覺獵奇的食人設定,在電影裡從未以獵奇角度呈現。當電影裡梅倫咬下第一塊人肉,在畫面上的呈現卻平淡無華。當然對非以人肉為主食的觀眾而言,這一幕確實很有衝擊性,但導演盧卡格達戈尼洛卻將其處理地像是少女們之間的無害玩笑。他不需要讓整個鏡頭塗滿蕃茄醬、佐以被害人驚天動地的哭號,他卻反其道地讓這一幕不出現任何挑起觀眾神經的跳嚇,試圖讓觀眾開始了解梅倫的無助:她不是故意的、她並非懷有惡意,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她只是「深呼吸」了一口,讓天賦欲望透了口氣。
所以對類型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更像是《魔物戀人》、《永劫》、《藥命時空》那樣的「文藝恐怖片」。它依舊氣氛作足、該詭異、恐懼與殘忍的部份一點不少,但這些詭異、恐懼與殘忍的氣氛,卻是以緩慢的速度……有時更是不見血地朝向觀眾湧來。
編劇大衛凱加尼奇(David Kajganich)再度與導演盧卡格達戈尼洛合作,這次處理另一部改編電影題材(原著是卡蜜兒迪昂格利斯的小說),依舊與盧卡前作《窒息》改編 1977 年邪典經典電影《坐立不安》一樣——大改特改。電影與小說有很大的不同,有許多角色之間的人際關係被改寫了。但是,這次盧卡與大衛的合作卻顯得比《窒息》更加流暢與通順。
食人族有食人天性,吸血鬼有吸血天性,異性戀愛異性、同性戀愛同性,這些都是天經地義……是後天人事難以撼動的原本人設。《骨肉的總和》裡的食人癖可以改成同志傾向也不違和,電影刻意將時空背景設定在雷根時期,應該不是偶然:1985年,美國有超過 5 千人已經死於愛滋病,但雷根政府並沒有意識到愛滋病的嚴重性,這位總統還被《提倡者》選為年度恐同人士。同志在那個年代宛如妖魔鬼怪,正如同《骨肉的總和》裡被迫孤單與藏匿的食人族,但他們天生可以「聞到」彼此的氣息,自成一套美國陽光社會下的陰暗族群……當然你會說,這明明是部少男少女的戀愛故事,但《骨肉的總和》偷偷塞進了一些暗示,隱喻提摩西夏勒梅飾演的男主角看起來「很娘」。
但是,為社會不容的不只是食人欲與同志傾向,你可以自行帶入一大堆為社會不容的性癖或是受歧視特徵,《骨肉的總和》看起來一樣說得通。有趣的是,導演盧卡並不像《X戰警》之類的電影,將重點放在危險世界對少數族群的歧視——歧視食人癖,對於被作為糧食的人類來說,似乎沒什麼不對。《骨肉的總和》關注的是這群被認為「不正常」的年輕人們,如何面對這個不願面對他們的世界。對年輕人而言,當他們自覺自己與社會有別。意味著自己也失去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權利,無法成就社會教育他們的美好未來——與愛人安穩生活、養育孩子、有份好工作……他們只能不斷躲避這個世界,並暗暗地對自己還來不及享受、便註定無法得到的未來而憂傷。
電影資訊
骨肉的總和 Bones and All
- 上映日期
-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