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餐廳》:當紐約米其林遇上芝加哥的老舊小餐廳,香噴噴與油滋滋的的混亂與重建

《大熊餐廳》(The Bear, 2022) 是部充滿烤牛肉噗滋噗滋香味、以及火爆壓抑與憤怒的四小時迷你影集,讓人欲罷不能地一次就想追完,是今年看過最喜歡的故事之一(影集+電影),在爛番茄也獲得 100 的專業評分。

《大熊餐廳》是部當紐約米其林餐廳遇上芝加哥路邊小吃時,會激出什麼火花的故事,當然,衝突滿滿,於是,《大熊餐廳》也是部關於衝突與和解、修正與學習的故事。

在《大熊餐廳》的芝加哥義式牛肉三明治餐廳的 logo。

在《大熊餐廳》的芝加哥義式牛肉三明治餐廳的 logo。

《大熊餐廳》是部死亡與療傷的故事,主角卡米(Carmy, Jeremy Allen White 飾演)的哥哥米奇(Micky, 強柏恩瑟 客串)沒留下隻字片語的離開人間,讓家人與餐廳員工都深陷失去親友的悲傷,以及餐廳資金缺乏的愁雲慘霧。於是,家人親友之間如何解除誤會、修復情感,餐廳如何找回資金、回復正常營運,就是整季想要找回的秩序。

甫獲遺產卻憂鬱的主廚卡米。

甫獲遺產卻憂鬱的主廚卡米。

 

系統與混亂

於是,當故事一開始,在第一集我們會看到的主題就是「混亂」,超級混亂,雖然影集第一集的題名是「系統」,因為當米其林主廚卡米回到哥哥米奇指定贈與的烤牛肉餐廳 (The Original Beef of Chicagoland),必須面對的第一道難題,就是重整秩序——失序的廚房生產線、失控的員工關係、尚未取得員工的信任、還有不清不楚的餐廳帳務。

因為混亂,雖然煎牛肉的香味四溢,香料醬汁的配方絕佳,廚房裡的所有員工,卻彼此咆哮吼叫,每句話的發語詞都是 fxxx,形容詞都是 fxxxing- 。這是部在荒謬的咆哮中,彼此不斷刺傷與成長的「芝加哥廚師圖鑑」。

《大熊餐廳》。

《大熊餐廳》。

 

魯蛇里奇

其中,最讓人困擾的是卡米的表哥里奇(Richie, Ebon Moss-Bachrach 飾演),明明是生活在 21 世紀,卻有個極度頑固的 20 世紀的腦袋,不願意改進改善,只有強大的自我意識與莫名的堅持,還仗著自己是餐廳的老骨頭,堅持不肯與餐廳新老闆卡米合作,只會打人鬧事、胡搞瞎搞。

里奇肯定是卡米所有員工中,最為惱人的一位,扯後腿、惹是非、幫倒忙,樣樣專精,絕對是卡米團隊的最大絆腳石。當他有次不小心說出,不然我辭職好了,我在心中大喊,「太棒了,就是你,就是你才讓所有的事情全部卡頓難行。」

容易失控的里奇。

容易失控的里奇。

但是,不得不說,這位討人厭的里奇,表演得真好,搶眼到幾乎快要蓋掉主角卡米的光環,還好,飾演主角的 Allen White 總是無奈地吊白眼、憂鬱得有氣場,才讓整部影集不會因為里奇的強詞奪理與荒謬無理而顯得失焦。

 

憂鬱的卡米

卡米崇拜哥哥米奇,但是卻被哥哥拒絕加入芝加哥牛肉餐廳,不讓他擔任自己餐廳的廚師。於是,卡米只能另尋發展,最後,在紐約熬成一位米其林餐廳的明日之星,非常了得。

只是,哥哥米奇不明所以地自殺,離開人間,指定要由卡米繼承餐廳經營。

這項繼承看似是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實則非然,卡米進入餐廳之後,馬上發現這家牛肉餐館根本是個燙手山芋。「大熊(the bear)」是這家混亂餐廳的隱喻,意味著一場危機。

主廚卡米。

主廚卡米。

於是,故事的第一集就是重整秩序的開始,卡米必須制定制度、讓員工各司其職、讓員工信服、同時還要籌措資金,才能掌握餐廳的餐飲安排與出入帳如此,他才能真正成為這家餐廳的擁有者,成為一位有能者,也就是一隻掌握局勢的大熊。

於是,「大熊」作為一個隱喻,從第一集到第八集,會不斷調整,甚至反轉。

 

平等的廚師們

為了重建秩序,卡米提拔剛進餐廳的希尼(Sydney, Ayo Edebiri  飾演),這位把卡米當成偶像的現代餐飲學校的畢業生,充滿雄心壯志,卻也因為太過年輕而經驗不足。不過,希尼以知識和技術作為管理基石,還是將暴衝失序的餐廳漸漸引入秩序與興隆。

副主廚希尼。

副主廚希尼。

在希尼的重建過程,尊重每位廚師的專業,以及共處在互助平等關係,是其中一種方式。希尼引進高級餐廳的廚房管理方式,讓牛肉餐廳逐漸脫離芝加哥傳統路邊小餐廳的模式,逐漸轉變為有特色餐點的專業餐廳。

在《大熊餐廳》的影集中,沒有一位角色是虛設冗員,也沒有一位角色不發揮極致,這也是為何這部影集如此好看,即使所有角色都不是熟悉的一線面孔,其表演的技術與風格,卻極為精湛且有特色。

故事中的每位角色,都是獨一無二的真實人物,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問題與障礙,學習與成長。從第一集到第八集,只有短短四個小時,卻可以讓我們看到每位角色歷經的挫折與改變,尤其卡米、里奇、希尼、甜點廚師馬可斯、以及廚師阿姨蒂娜 (Tina)。

甜點廚師馬可斯。

甜點廚師馬可斯。

 

餐廳與階級

就在牛肉餐廳日漸走向秩序與興隆,逐漸往高級與特色餐廳的方向前進,讓 20 世紀腦袋的里奇非常不高興,他擔心這個代表勞工階級的大塊牛肉餐廳,會走向勞工負擔不起的高級中高餐廳。

卡米的牛肉餐廳座落在芝加哥的河北區 (River North),大樓林立的富裕區域,街友與勞工於此並非容易生存,於是里奇很驕傲他們的餐廳可以為一般勞工服務,讓低階受薪階級或打工族享受到美好食物。

但是,當重整之後的餐廳,必須面臨漲價等問題,如此,變使得固執的里奇極為焦慮與反感。

《大熊餐廳》。

 

濫用藥品

毒品與濫用藥品也是《大熊餐廳》的主題一環。我最喜歡第四集的〈狗狗們〉,把濫用藥物的荒謬表現到極致,讓人哭笑不得。當然,也在一場荒謬的藥物濫用過程,意外解開誤解,也重整人際關係。

《大熊餐廳》充滿著速度與焦躁,導演克里斯托弗斯托勒 (Christopher Storer) 以許多近距離的特寫,強調時間的緊迫、焦急、與焦慮,營造出餐廳經營的緊湊與壓迫感,同時也呈現出芝加哥牛肉餐廳的紊亂重重。

卡米的叔叔與餐廳投資股東。

卡米的叔叔與餐廳投資股東。

除了導演的鏡頭與故事的節奏,角色粗暴的語言與暴躁的脾氣,也不斷創造焦躁與速度,伴隨著牛肉堡、香菜醬汁、濃郁芋泥、甜甜圈、巧克力蛋糕等等,與《主廚的餐桌》這類優雅的主廚影集非常不同。

在一般的「主廚」影集,我們享受的是食物的優雅與美味,但是,在《大熊餐廳》我們享受的是宛若急速賽車般的衝擊美食,這樣的組合,好似感官的濫用藥品,讓人不禁熱愛,甚且上癮,一次飆完八集,極度渴望下一季。

當然,觀影前,請記得先填飽肚子,不然噗滋噗滋的芝加哥義式牛肉香味,肯定會讓你的腸胃好焦慮,而加劇觀影時的急速暴衝感,恨不得即刻衝出去買顆大牛肉堡配上冰啤酒。

拜《大熊餐廳》熱映之賜,芝加哥也陷入一股熱愛芝加哥義式牛肉三明治的熱潮(下面圖片來自 The New York News),相信你也很難抵擋。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