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河畔小日子》:每個小小的幸福瞬間

有「慢活清新派」之稱的日本導演荻上直子,2017 年以跨性別者為主角的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肯定。睽違四年,改編自己寫的同名小說,推出新作《河畔小日子》。與《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不同,本片則聚焦在社會邊緣的人們,電影有著以往簡單療癒的敘事風格,並以幽默詼諧的手法與鮮明的角色形象,探討嚴肅的人生課題 – 生死。結合日本富山縣美景與日本美食元素,在看似平凡的日常瞬間漸漸獲得療癒。

 

《河畔小日子》故事大綱

《河畔小日子》描繪剛出獄、個性有點孤僻的山田(松山研一飾)來到北陸地區的烏賊加工廠工作,入住當地一個奇妙的社區,名叫「牟呼栗多」。社區裡頭全住著一群看似有點怪的鄰居,像是不請自來一直借浴室洗澡的奇怪大叔島田(室剛飾)、帶著兒子到處推銷墓碑的父親溝口(吉岡秀隆飾),以及看似心事重重的女房東。

居住在這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難以言說的秘密,過著不怎麼順遂的人生,但同樣擁有善良可愛的靈魂。不知不覺中,沒有血緣關係的他們,開始共享生命的喜怒哀樂,讓原先只想一個人過生活的山田,也漸漸卸下心防,開始與這群人共度日常。

 

「牟呼栗多」不長不短的 48 分鐘

《河畔小日子》劇照

在看《河畔小日子》時,可以發現諸多地方都有小巧思,連日本片名都有其代表的涵義,甚至與片中主角們居住的社區名稱一樣。日本片名「川っぺりムコリッタ」可拆解成兩個部分來說明,「ムコリッタ」為佛教用語,直接翻成中文為「牟呼栗多」,是佛教中計算時間的單位,與「剎那」的概念很類似,約為 48 分鐘的時間,也是佛典裡最小的時間單位。

在這不長也不短的 48 分鐘裡,或許可以是主角山田從烏賊加工廠買了時材回到家的時間,也可以是他回到家煮好晚餐的時間,更可以是他吃一頓飯的時間,而人生中的小小確幸不就是由這些不長也不短的 48 分鐘堆積而成的嗎?

《河畔小日子》劇照

而片名中的「川っぺり」指的則是河畔,不僅代表著社區的地理環境,更賦予故事更深的意義層面。每條河流在抵達大海時,都是由好幾條小溪支流匯聚而成,河流可以說是一個載體,乘載許多生命輪迴與能量。河畔不如大海般遼闊與壯闊,卻與湖畔一樣能讓人感到寧靜與平穩。

《河畔小日子》中的緊鄰河畔的區域居住著一群無家者,他們可能是最知足的一群人,但同時也可能因為暴雨引起的河川氾濫,而沒了藏身之地甚至沒了生命。電影中的「河畔」就成為了一個極富哲理的概念,大到可比擬為人生中所遇到的美好與不幸。

 

「飯啊,比起一個人吃,和別人一起吃會更好吃。」

《河畔小日子》劇照

談起《河畔小日子》中的日本美食元素的運用,如果說本片是一部美食電影也毫不違和。當片中主角山田度過了沒吃到白飯的幾餐後,某天下班他去了一趟超市買了一袋白米回來,煮了一頓不是說很豐盛的一餐,只有一鍋白飯跟幾個醃製物罐頭。當電鍋跳起來、山田打開蓋子那瞬間,頓時熱熱的蒸氣配著米香撲鼻而來,足以說是幸福的瞬間了。而當山田嘴巴放進了久違的米飯,真的讓人看了也食指大動。從沒看過只是簡單的米飯,也能拍得如此美味,令人垂涎三尺。

而美食之所以讓人感到好吃,除了一大部分出自於食物本身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與某人共餐而有的共感體驗。《河畔小日子》中有許多場餐桌戲,從山田一個人享受,到與鄰居島田好幾場的吃飯戲,以及與全社區的人吃壽喜燒那場戲,餐桌戲好玩之處在於,明明都是吃飯,卻因為跟不同的人有了不同感受。

當主角山田一個人吃飯時,他享受著疲憊漸漸卸下的時刻;但跟鄰居島田吃飯時,孤僻的山田卻因為熱情的島田而有了對話,他無意間聊起了逝世父親的事情;而當大家一起吃著壽喜燒時,卻異常懷念起曾住在社區的老太太,原先社區人們淡淡的連結,在此時有了強大的羈絆。這都是電影呈現出的療癒張力,而卻是最簡單的日常:吃飯。

 

「只要細細地去找到那小小的幸福,就能帶給你撐下去的動力。」

《河畔小日子》中這句話貫穿整部電影,也是整部電影一直試圖傳達的主題。日常生活中有好有壞,但有時因為過於平凡無奇,很容易忽略掉小小的美好,而放大了每一個壞。人生很難,也很苦,但總有幾個細小的幸褔碎片或瞬間出現在生活當中。

主角山田在還沒進到這社區前,他是破碎的狀態,而社區的鄰居們雖然看似樂天,但他們內心都有著說不出口的苦,像是喪夫的年輕女房東、大半年沒有收入的墓碑父子檔,或是看起來最快樂,內心卻有極大傷痕的蹭飯大叔島田,他們如同主角山田都一樣是破碎的。

而當破碎的人遇見了同樣破碎的人,這些傷口是會互相碰觸,卻慢慢癒合的。電影結尾喪禮那場戲,沒有人在哭,參加的人們甚至沒有血緣關係,也稱不上好朋友的關係,只是居住在同一社區,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遇見彼此,而產生了羈絆。他們一同送行著不甚熟識的往生者,臉上卻透露出心中的暖意與釋懷,每個人都在這一趟之旅當中,獲得了解脫。

電影資訊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